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人体的气血也随之开始升发,所谓升发就是气血从脏腑往体表升发,毛孔开始逐渐张开。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现了疰夏的症状。
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能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有的人只有90/60mmHg,甚至80/50mmHg,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再就是出汗太多。“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影响心脏功能,人就感到没有力气。西医的解释是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失去平衡,缺钾,所以处暑一过,人就感到越来越没有力气,出现夏亏,夏耗,夏损,夏瘦。
夏亏:有些老年人一到秋季就口干舌燥,干[文]咳,打喷嚏,头痛,胸痛。这是因为秋天是[章]热冷交替季节,昼夜温差较大,而身体处于[来]夏亏状态,难以适应。
夏耗:在夏季,昼长夜短,睡眠不足,能量[自]消耗大,欠下一笔夏耗的生理“债”。进入[湖]秋季以后,冷暖适宜,体内处于休整阶段,[南]所以秋夜容易入睡,睡眠深沉香甜,但早晨[长]醒来仍感到倦乏,仍想继续睡。
夏损:入秋以后,老年人的各种关节病容易[沙]复发加重,尤其是膝关节病、颈椎病更为明[中]显。这是因为有些老年人在夏季由于天气炎[医]热,往往频繁地通过空调、风扇或冷浴驱除[康]烦热,关节周围的韧带、肌纤维经常突然受[复]凉,凉损冷伤,导致秋后发病。
夏瘦:夏季许多老年人因食欲减退,食量少[理],消耗大,身体处于超支状态而引起“夏瘦[疗]”。入秋后,体内由于代偿作用使食欲增强[培],力争多吸收营养以补夏亏。如果饮食无节[训]制,老年人很容易使体重剧增,这也是“夏[学]债秋算”的一种表现,也是引起“秋膘”的[习]原因。
史医生说,中医传统名方生脉散对夏耗形成[网]的亚健康很有用,中医常在此基础上加上其[文]他几味药物,组成“加味生脉散”,做成茶[章]剂服用,简单而又方便,处方如下:
西洋参6g(小孩子服用可以选用太子参3[来]0g),麦冬15g,五味子10g,银花[自]15g,白菊花10g,淡竹叶10g,炒[湖]山楂15g。混匀打碎,每日取适量冲泡代[南]茶饮,可连用5~7天,冲泡时可加入少量[长]冰糖或蜂蜜。这个茶冲泡出来,气味清香,[沙]酸甜可口,具有益气生津、消暑除烦、开胃[中]消食的作用,对于平时体质较弱的人群尤为[医]适合。如果怕麻烦,家长可以到胡庆余堂、[康]方回春堂买点太子参、冬麦、茯苓回家烧鸭[复]子、烧红烧肉,让儿子9月上学之前补补气[理],去去湿。有些人一个夏天下来没有胃口,[疗]是暑热脾湿,就是夏天的湿气到身体里面进[培]去之后,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古代流传下来[训]的治疗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一个是[学]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制[习]的清暑益气汤,能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网]子由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文]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章]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升发阳气。这个方[来]子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人[自],效果很好。另一个是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湖]在《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南]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长]将常用清暑的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沙]、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中]、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清暑益气、养阴[医]生津。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康],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复]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理]现了疰夏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