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奇效方?小儿心理科|青少年该怎样能告别网瘾?
?健康资讯|婴儿死亡事件当事医生被吊
?针灸入门|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
?药市动态|郧县木瓜产业越做越大
?房室养生|男候四至 女候五征
摘要:中医初学者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文]剂歌诀,是学习、掌握方剂知识的基本功之[章]一。方剂学“方歌教学法”从了解方剂文化[来]与制方背景、掌握方剂基本信息、强调方药[自]特殊剂量配比、总结方剂配伍结构与特点、[湖]熟悉成方加减与方剂比较、重视制服方法与[南]应用注意等角度,指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记[长]忆方剂歌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沙]方剂学“方歌教学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方剂学;方歌;教学方法
方歌又称方剂歌诀、汤头歌诀,是中医初学[中]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诵[医]记歌诀。古今医家为了初学者学习方便,便[康]于记忆,常借鉴古体诗词的韵律特点,采用[复]五言、七言格律形式将方剂的名称、药物组[理]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疗]信息进一步提炼,简明扼要地编成一首歌诀[培],即为方剂歌诀或汤头歌诀。每首方歌都体[训]现了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特点[学],其中蕴涵着有关该方的大量信息,“熟读[习]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熟记汤[网]头歌诀是学习方剂学的基本功之一。自明清[文]时期以来,中医初学者必须熟读、背诵一定[章]数量的方剂歌诀,最为有名的方剂歌诀当属[来]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一书,作为中医[自]方剂启蒙书之一,流传甚广。
近年来,如全国中医院校统一试用教材《方[湖]剂学》中所附方歌,均很受初学者欢迎。多[南]年以来,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在教学[长]实践中非常重视方歌的吟诵与理解,组织教[沙]师编写了《方剂歌诀手册》、《方歌导读》[中]等教辅材料,指导学生理解、诵读方歌,也[医]取得了较好教学的效果。笔者将教学实践中[康]指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记忆方歌的方法与经[复]验探讨如下:
1了解方剂文化与制方背景
了解方剂的出处并联系其制方背景、相关方[理]剂文化,是全面掌握、理解方剂知识的重要[疗]前提。首先,某些方剂歌诀中体现了该方剂[培]的原始出处或该方的最早记载典籍,如方歌[训]云:“《金匮》大黄附子汤”、“《金匮》[学]桂枝茯苓丸”、“《温病条辨》益胃汤”、[习]“苇茎汤方出《千金》”等。其次,某些方[网]剂歌诀中载有制方者姓氏的相关信息,如方[文]歌云:“王氏清暑益气汤”、“陶氏柴葛解[章]肌汤”、“牵正散是杨家方”、“朱砂安神[来]东垣方”等。通过以上方歌的背诵、记忆,[自]即可知晓该方剂的作者、出处,并根据该典[湖]籍主要学术特色或该医家学术思想加以联想[南],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长]、《中医医史文献》等相关知识联系记忆,[沙]融会贯通。另外,中医方剂的命名不仅反映[中]方剂的组成、主治、功用等特点,而且具有[医]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天文、地理、哲[康]学、以及儒、释、道各家思想等诸多信息,[复]无不与制方者的学术思想、文化背景息息相[理]关,不少方义要旨蕴于其中。因此,准确记[疗]忆、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一首方剂,首先要[培]求知晓并理解该方剂的名称由来与命名依据[训],而一旦掌握了方剂命名的一般规律,自然[学]能对初学者学习方剂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习]某些方剂如四君子汤方歌云:“四君子汤中[网]和义”,玉屏风散方歌云:“芪术防风鼎足[文]形”等,均蕴涵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章]历史典故内涵,值得反复玩味、体会。因此[来],应重视并加强方歌学习中对方名的理解记[自]忆,这样才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方[湖]剂知识。
2掌握方剂基本信息
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主治是教学大纲要求必[南]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方歌所涵载的最为[长]重要的信息,在每首方歌中均有明确体现。[沙]如桂枝汤方歌“解肌发表调营卫,伤寒有汗[中]此为功”,青蒿鳖甲汤方歌“夜热早凉无汗[医]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等,均简明扼要地指[康]出了方剂的功用与主治病证。在某些方歌中[复]直接或间接地提示了组成方剂的药味数,如[理]“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九仙散”[疗]等方剂将药味数信息直接体现于方名中;也[培]有如加减葳蕤汤方歌云“草枣薄荷八味共”[训],将方剂药味数信息隐藏在歌诀中的。另外[学],因方剂歌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字数有[习]限,某些方歌中将密切相关的数味药物进行[网]习惯性地名称简化,既节省字数,又便于简[文]化记忆。如小活络丹方歌云“二乌南星乳没[章]龙”,将川乌、草乌合称为“二乌”,将乳[来]香、没药合称为“乳没”;又如大定风珠方[自]歌云“三甲并同五味子”将龟板、鳖甲、生[湖]牡蛎等介类潜阳之品简称为“三甲”;它如[南]“二地”(指生地、熟地)、“二茯”(指[长]茯苓、茯神)、“二活”(指羌活、独活)[沙]等。也有一些方歌中执简驭繁地指出了方剂[中]组成药物的基原或入药部位,如五皮散方歌[医]云“五皮散用五种皮”,即指本方五种药材[康]均系药物的种皮,令初学者易学、易记和易[复]于理解。
3强调方药特殊剂量配比
中医自古就有“秘方不传在剂量”的说法。[理]一些方歌为了强调方剂中某些药物的特殊用[疗]量或者特殊剂量配比关系,均在方歌中有明[培]显的提示,值得引起初学者的重视和理解记[训]忆。标明方中特殊用量的方歌如回阳救急汤[学]“加麝三厘或胆汁”,即强调用辛香走窜的[习]麝香三厘,以通行十二经脉;又如补阳还五[网]汤方歌“四两黄芪为主药”,即强调重用生[文]黄芪四两以补益元气,使气旺血行络通;它[章]如旋复代赭汤方歌“旋复代赭重用姜”等,[来]均强调了药物在方中的特殊用量。而标明方[自]中药物特殊剂量配比关系的方歌如金铃子散[湖]“金铃元胡等分研”等,桂枝汤方歌“桂枝[南]芍药等量伍”,当归补血汤“芪归用量五比[长]一”等,则提示了方中药物特殊剂量配比关[沙]系的重要性。
4总结方剂配伍结构与特点
其一,每首方剂都有其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中],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对于[医]初学者而言,因方中药物较为繁杂,或因相[康]似功效药物较多,常常难以掌握各组成药物[复]在方剂配伍中的主次地位。故可根据部分方[理]剂歌诀中对此的提示加以理解记忆。如小建[疗]中汤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茯苓丸方歌[培]“指迷茯苓君半夏”,固经丸方歌“固经丸[训]用龟板君”等,均明确提示了方剂组成药物[学]中的君药。又如一贯煎方歌云:“少佐川楝[习]泄肝气”,则指出了方中特殊药物川楝子的[网]佐药地位,提示虽该药性苦寒,但作为佐药[文],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章]阴之弊。其二,方剂的配伍特点能具体地体[来]现“以法统方”,体现方剂的代表性意义,[自]使初学者从整方的角度概括其治法特点。如[湖]九味羌活汤方歌云:“分经论治变通良”,[南]即明确指出了“分经论治”是该方的重要配[长]伍特点;又如六味地黄丸方歌:“泽泻苓丹[沙]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即提示该方“[中]三补”、“三泻”且以补肾为主的配伍特点[医]。另外,由于中医方剂数量众多,浩如烟海[康],历代传统方剂逐渐形成了基础方、代表方[复]、常用方三类不同的性质,其在教学要求、[理]学习方法上也有不同,在某些方歌的安排上[疗]也有所体现。如四君子汤是补气方剂的祖方[培],是具有健脾益气功用的基础方剂,因此方[训]歌中体现为“益气健脾基础剂”。它如小半[学]夏汤方歌“化痰降逆基础方”,当归补血汤[习]方歌“补气生血代表剂”,生化汤方歌“生[网]化汤是产后方”,甘露消毒丹方歌“湿热时[文]疫是主方”等,均体现了该方配伍的性质与[章]特点。
5熟悉成方加减与方剂比较
其一,某些方歌中体现出方剂的加减运用方[来]法,如白虎汤方歌“益气生津人参添”,三[自]子养亲汤方歌“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湖]加生姜”等,均是临床常用加减法。其二,[南]某些方歌中体现出方剂类方的关系、药物组[长]成、功用主治的比较等,如承气汤系列方、[沙]六味地黄丸系列方、血府逐瘀汤系列方等方[中]歌。其三,某些方歌的编写,还体现某类方[医]剂配伍特点或主治病证的比较:如麻黄汤“[康]伤寒表实无汗宜”与桂枝汤“中风表虚自汗[复]出”、小青龙汤“表寒内饮最有功”、正柴[理]胡饮“表寒轻证服之康”等系列方歌、方证[疗]的前后联系与比较;又如败毒散“气虚感寒[培]有奇功”与参苏饮“气虚外感最相宜”、麻[训]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外感风寒证”等系列方[学]歌、方证的前后联系与比较;再如左归丸“[习]壮水之主方第一”、右归丸“益火之源此方[网]魁”等系列方歌、方证的前后联系与比较。[文]
6重视制服方法与应用注意
除上述内容外,因方剂的制服方法、应用注[章]意事项等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故在某[来]些方歌中也有所体现或强调。前者如金锁固[自]精丸“莲粉糊丸盐汤下”、金铃子散“黄酒[湖]调服或水煎”、滚痰丸“泻火逐痰临睡服”[南]、十灰散“十灰散用十般灰”等均属此类;[长]也有些方歌将药物配伍比例与制服方法同时[沙]提示,如槐花散“等分为末米饮调”、桂枝[中]茯苓丸“等分为末蜜丸服”、失笑散“等量[医]为散酽醋冲”等均属此类。后者如增液汤“[康]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强调[复]应用时注意重用;养阴清肺汤“时疫白喉急[理]煎尝”,强调应用时应急救而不可延误治疗[疗]时机。
综上所述,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培]以理解为基础,结合以上多种分析、学习技[训]巧,背诵、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对于[学]重点掌握和理解方剂组成、运用及变化规律[习],能够起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网]。同时,还应当灵活运用,根据地方方言将[文]方歌作适当修改,务必使其易记、易读,达[章]到所谓脱口而出的程度。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来],背诵方歌必须强调持之以恒,反复朗读、[自]吟诵,循序渐进,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湖]。相关文章导读:
收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