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组方形式
目前辨证施治仍是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是临床见到最多的一种组方形式。此外,便是专病专方的治疗,这是针对许多子宫肌瘤患者无证可辨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这些专病专方常常以西医、传统中医的病因病理和中药药理知识作为遴选中药组方的依据,即药物所应具备的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对抗雌激素、调节体内微量元素等作用,同时一些药物也具备了中医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益气扶正等功效。这种组方方式体现了中西医理论的互补性。
如何看待专病专方
《妇产科学》(郎景和、向阳主编)认为,有35%~50%的子宫肌瘤患者有症状,换而言之,就有50%~65%的肌瘤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也有认为,无症状肌瘤竟占了60%~90%。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人群。没有症状就意味着无证可辨,因此在临床中无法运用辨证论治的患者几乎占了一半,甚至更多。对于如此之多人群的治疗,惟有依靠专病专方来治疗,因此专病专方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专病专方的推出往往是从多角度去思考设计的,通过药物的变更,也同样适用于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同时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它的适应范围更大。我在临床上设计的消藏专方是由如下药物组成:三棱12~20g,莪术12~20g,制乳香4~6g,制没药4~6克,荔枝核12~15g,橘核12~15g,牡蛎15~30g,海藻15~30g,半支莲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石见穿15~30g,皂角刺15~30g。该方由数组功效不同的药对组成,包括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三棱与莪术;活血止痛,消肿破的乳香与没药;理气导滞的荔枝核与橘核;软坚散结的牡蛎与海藻;清热解毒的半支莲与白花蛇舌草;拔毒消肿的石见穿与皂角刺。药方的剂量可分为大小两种,如果最大肿瘤的直径大于3cm(不以肿瘤的数目为依据),就以大剂量的方剂使用,反之则以小剂量的方剂使用。在消藏专方中,我经常加用夏枯草一味,《本经》
称其“主寒热、擦疬、鼠痿、头疮,破藏,散婆结气……”大凡医家往往认为夏枯草味苦辛性寒,虽走肝胆经,但所治在上如头、耳、目、颈、乳诸痰火之疾。其实,夏枯草更擅治下部、肝、胆经诸疾,可治经带淋漓,也可治妇科癌瘤结核。目前运用夏枯草治疗子宫肌瘤已屡见不鲜,用量大性寒伤胃是该药的弊端,用量过少又有鞭长莫及之感,剂量应掌握在15~30g之间,为防止夏枯草伤胃,可与半夏相配伍,既可以和胃燥湿,以制夏枯草的寒性伤胃,又可协同夏枯草加强化痰散结之功,这是一组性味相左功效特殊的药对。对大便偏结的患者,加用拨冀20~30g,或虎杖20~30g;腹胀者,加大腹皮15g,槟榔12g;腰腹下坠,乏力者,加生黄芪15g,升麻9g;腰痛者,加何首乌20g,野养麦根30g;带多色黄下腹疼痛者,加贯众20~30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下腹疼痛,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加三七5g,地鳖虫10g,延胡索10g;伴经前乳胀结块者,加山慈姑15g,八月札15g,漏芦12g。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配合服用大黄虚虫丸,每次3g,每日3次。如果服用大黄虚虫丸后发生腹痛、大便溏薄,或出现药疹瘙痒,可以改用桂枝茯苓丸;如果服桂枝茯苓丸后胃脘不舒服,可改服梅花点舌丹。我曾对坚持连续服用该方60剂以上的(经期变换的中药除外)200名患者进行过阶段性的疗效评定,其中治愈者64例,占32%;有效者124例,占62%;无效12例,占6%。治愈病例中,肌瘤体积最大者为3.6cm×2.4cm×3.0c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