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医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一项战略任务。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中医和中药是不分家的,但在如今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下,医药分开却是大势所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否就意味着中医和中药渐行渐远?
中医药现代化:能否重走日本的“汉方”之路?
如今,每提及中医药现代化,人们总喜欢拿[文]日本的“汉方”来比较――在国际市场中,[章]日本的“汉方”占了很大比重,而作为中医[来]药发源地的中国仅仅占了不足5%,许多穿[自]了“洋装”的中药还大量出口到我国。今年[湖]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南]技大会”上,伦敦中医学院院长、梅氏集团[长]董事长梅万方教授指出,日本几乎没有什么[沙]对中医药的原创贡献,只是进行了有效的整[中]理和包装。仔细研究日本的“汉方”之路,[医]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废医存药”之路,[康]即废除中医,仅存中药。日本的许多科研机[复]构和制药公司都热衷于对中药(包括汉方药[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疗]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天然药物”,而并不[培]重视对汉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训]日本没有一所正规的汉医学校。
回顾我国近年来的中医药现代化,在很大程[学]度也在走“汉方“之路――利用现代科学手[习]段弄清楚中药的有效成份,分离、提取后进[网]行产业化生产,以期与国际接轨,得到美国[文]FDA的认可,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近[章]日在南通召开的“江浙沪中医妇科名家论坛[来]”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张承烈教授认[自]为,中医和中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没有[湖]中医基础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仅从中药中[南]提取有效成份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长]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最多只能称之为“[沙]植物药”。
“中药”与“植物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中药是中医大夫按照中医理论、根据八纲辨[医]证所使用的药;而植物药是根据美国FDA[康]《植物药产品行业产品指南》中规定,“包[复]括植物类、藻类、肉眼可见的覃类以及它们[理]的混合物”。张教授认为,中、西医是两套[疗]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西医药体系中,医[培]是医,药是药,西医大夫仅仅是西药的使用[训]者。而在中医学体系中,既学医又学药,医[学]药是不分家的,但凡合格的中医师,必然会[习]临床亲自制药,必然能辨别药的好坏优劣,[网]甚至能亲自采药制药,许多成方名药都是中[文]医师临床实践的总结。我国中医药有系统而[章]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遣方用药都有[来]规律可循。而废除中医,仅存中药,实际上[自]中药也不复存在,所剩的仅是按西药理论使[湖]用的特殊西药而已。而如果以现代药理学研[南]究结论作为选方依据,即“辩病”而非“辨[长]证”地使用中成药,结果还可能会导致中药[沙]制剂临床使用混乱。例如,日本厚生省19[中]94年对小柴胡汤改善肝功能障碍的功效予[医]以认可,并将该方作为肝病用药正式收入国[康]家药典,以致造成全日本上万肝病患者同服[复]这一处方的“盛况”。但两年以后,日本就[理]出现了88例慢性肝炎患者因小柴胡汤副作[疗]用,而导致间质性肝炎、10例死亡的情况[培]。此事件后,小柴胡汤销售额下降了1/3[训],还遭遇了从医疗保险中开除的危险。又如[学]我国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也是由于违背[习]中医理论、不在中医的指导下、长期乱用出[网]现的副作用,结果给中药带来危机。
中医后继乏力:中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文]”?
与轰轰烈烈的中药现代化相比,近年来我国[章]中医现代化却显得十分沉默。专家们指出,[来]目前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更多偏重于中药现[自]代化,而轻视了中医现代化,国家为中医发[湖]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远远少于西医,古老的[南]中医正面临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危险。据[长]统计,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数有558.3[沙]9万人,而中医只有40.72万人;西医[中]院有1.68万个,而中医院只有0.26[医]万个。国家对中医院的投入也远远小于西医[康]院,甚至购买一台先进的仪器设备就相当于[复]一所中医院全年的投资,为了生存,许多中[理]医院不得不开西医门诊搞创收。
“中医药现代化首先要理论现代化,”在“[疗]江浙沪中医妇科名家论坛上,中华中医药学[培]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施杞教授无[训]不担忧地指出:“如何传承我国中医学理论[学],包括其中丰富的学术流派,目前已成为需[习]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我国中医药理论博大[网]精深、流派众多,历史上起主要作用的流派[文]有伤寒、河间、攻邪、丹溪、易水、温补、[章]温病等,这些流派之间不断争鸣和渗透,使[来]我国的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自]断提高。也正是这些学术流派,体现了我国[湖]中医的特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生[南]机和活力的灵魂和精髓。而传承学术流派首[长]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中医理[沙]论功底,对中医各家学说思想有全面的认识[中]和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医]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学和统计[康]学等方法,对名老中医的工作经验进行整理[复]和研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融会新知,[理]使其学术思想日臻完善,临床疗效逐步提高[疗]。
但许多专家认为,按照目前我国的中医教育[培]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是纯正的“中[训]医大夫”,很难担当传承我国中医理论的大[学]任。目前,我国的中医教育体制是从西医学[习]来的,课程的设置和编排都是参照西医,现[网]有的医疗体系也要求执业中医师要用西医的[文]方法书写病历,因此,中医院校的学生必须[章]学习相当数量的西医课程。在许多中医院校[来],西医的课程已占到总学时的三成,中医课[自]程只占四成,其余近三成为公共基础课程,[湖]外语的课时比古汉语还多,这种西化教育导[南]致许多学生很少有时间、有精力看中医的经[长]典书籍,有的中医院校甚至将《内经》等经[沙]典著作,列为学生的选修课。
此外,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但现在的中医[中]院学生几乎接触不到中医临床,论文的结论[医]都是从动物实验中得来的;而中医教科书中[康],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概念的现象也比比皆[复]是。例如,把“血”解释为“在血管里流动[理]的红色液体”,就显然违背了中医理论对“[疗]血”的理解。因此,按照这种西医思路培养[培]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几乎不会按中医思路看[训]病,转行的很多。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拿得[学]出手的名老中医不过300人,能真正用中[习]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000人,大多数中医[网]已经严重西化,很难称为中医了。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张承烈教授还认为,[文]我国中医后继乏力,还与其自身的“劣根性[章]”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中医各流派之[来]间闭关自守、文人相轻,相互之间缺乏交流[自]与合作,缺少与时俱进的团队精神。中医是[湖]一门经验科学,但不能凭经验办事,而有些[南]中医学院的老师讲稿一直讲了20多年,以[长]至于纸张都发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