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中医从哪里入门 / 正文

中医的科学性与发展途径(中医的科学性与发展途径有哪些)

最近,在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取消中医的浪潮,对各种观点进行一番浏览后,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否认中医是有疗效的,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中医理论,认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甚至连经验科学都谈不上,应该抛弃。奇怪的是,一个不科学的理论怎么能够指导临床产生疗效呢?

关于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应该扔到垃圾箱里,中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被西方学术界所不容。然而,中医几千年来救人无数,医案如山,支撑着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难道是假的。如今在西医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医诊所和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增加,人口仅六千万的英国就有中医诊所三千多家,中医针灸师一万多人,受惠于中医的患者不仅是华人,也有不少西方人。这一理论与事实的巨大反差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西方评判科学的标准存在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中医理论没有经过严格的逻[文]辑和实验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可[章]以反过来问: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是否是获[来]得真理的惟一途径吗?我们所熟悉的形式逻[自]辑和科学实验对于简单系统和对应性的关系[湖]比较适用,遇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南]统往往要依赖统计学,而统计学只是通过对[长]样本的观察推论总体的特性,它并不能告诉[沙]我们事实真相,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中医[中]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医]途径,大体分为自身实验、临床观察、传承[康]印证、社会选择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中医的[复]对象是生命和疾病,属于复杂系统,其最好[理]的观察手段就是自身的感觉。人的感觉是大[疗]脑高度信息化处理的结果,是对身体状态的[培]真实反映,它通常是精细而综合的,西方的[训]仪器检测尚无法代替人的感觉,即使是最基[学]本的疼痛,仍依赖病人的主诉。到目前为止[习],感觉仍然是探察人体状态的最重要手段。[网]中医腧穴和经脉的发现就是感觉观察的结果[文],对于腧穴有“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章]、“按之快然”等描述,明显是通过感觉确[来]定穴位;经脉的发现则与循经出现的病证感[自]觉及治疗效果有关,中药药性也是通过感觉[湖]得来的,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还[南]有久病成医的俗语。通过感觉的反复自我实[长]验所发现的规律有可能具有普遍意义,这是[沙]因为人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共性的成分也很[中]大,在一个正常个体上可以重复的规律很可[医]能存在于其他同类个体上。西方心理学家艾[康]宾浩斯就是在自己身上反复实验发现了遗忘[复]曲线,最终得到普遍的印证。但个体经验往[理]往是不够的,一个中医学家常常穷其一生探[疗]索疾病的规律,他不仅通过自身体会,还有[培]大量的机会在病人身上验证,如发现刺激某[训]个穴位的效果后,可在同样的病人身上验证[学]其效果,还可以通过师徒的传承由徒弟进一[习]步的印证和发展,其整个认识过程常常经历[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是超大时间尺度的实验[文]过程,比用几十只大白鼠的所谓科学实验要[章]深入扎实的多。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个医学[来]理论必然获得好的疗效才能得以保留下来。[自]根据史料记载,在《黄帝内经》的同时代,[湖]还有不少其它的医学著作,而最终只有《黄[南]帝内经》理论的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这应该[长]是理论竞争与社会选择的结果。我们的结论[沙]是:中医理论的认识过程是科学的、经过检[中]验的,因为没有科学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医]正确认识进而有效指导临床的。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陈述[康],并以此作为中医不科学的理由,这是因为[复]对中医概念体系和语言不了解。中医概念形[理]成于两千年前,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概念有很[疗]大的区别,要研究认识中医理论,首先要对[培]中医概念做深入地分析。中医从经验医学上[训]升为理论,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农学、天文[学]学和水利学等成就,比如中医对经络气血的[习]描述就利用了水利学的概念,如把奇经八脉[网]的作用比作一种蓄水池,可以储藏和补充十[文]二正经的气血。中医理论的描述中有不少是[章]取类比象的推理,即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来]。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小自然,自然界中具[自]有的规律在人体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中医理[湖]论包含了人体实验和“人天合一”的推理描[南]述,如果我们拘泥于概念本身,往往会感到[长]不知所云,但如果我们把认识的重点放在概[沙]念之间的关系上,比如肝木克脾土,就能获[中]得指导临床的有用知识。

有人还会指出:既然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医]为什么中医在国内出现严重萎缩,在竞争势[康]头上不如西医呢?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复]中医理论不像西医理论那样具体,中医理论[理]学起来并不算很难,但掌握了中医理论并不[疗]意味着能看病,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需要一[培]个很强的技术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医生在长[训]期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感觉经验,比如对脉象[学]和舌象的把握,对中药四气五味性质的把握[习],对针刺得气、补泻操作的把握等等,这种[网]把握需要通过检查疗效对其做出修正。古代[文]中医没有西医的干扰情况下,获得这些经验[章]比较容易,但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正规医[来]疗体系中西医占主导地位,病人往往是吃了[自]中药又吃西药,做了针灸又做理疗,中医大[湖]夫很难判断哪些是中医的效果,有时甚至是[南]西医治不好了再试试中医,就像这次中医治[长]SARS。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一代的中[沙]医难以迅速成长,有人还没有体会到中医的[中]妙处就对其丧失了信心,加上大学期间接受[医]了不少西医的教育,很容易就倒向了西医一[康]边。中医的萎缩源自高水平中医大夫的减少[复],而非中医本身之过。第二是市场的影响,[理]在医学越来越成为谋生赚钱手段的今天,医[疗]院不以疗效而以技术成本定收费,很低的中[培]医技术成本导致中医在收入上远远不如西医[训],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中医的人才流失[学]和萎缩成了必然结果。与此相对照的是,国[习]外的中医多数为个体开业,其收费制度比较[网]灵活,经济情况和发展势头反而比国内好。[文]

对于中医的现状,我们不能指责西医的竞争[章],窗子既然打开我们就要面对,新鲜空气进[来]来了,苍蝇也进来了。批评中医的观点也不[自]是全无道理,中医理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湖]有真正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近代“中西[南]汇通”思潮和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试图从[长]西医的角度理解和改造中医,但并不成功,[沙]就像有些人说的“反而证明了中医的不科学[中]”,一些表面上证明了中医科学的研究成果[医]往往在临床上毫无用途。前几年中医局曾号[康]召“读经典”,但中医经典著作晦涩难懂,[复]其中还充斥着不同学说之间概念上的差异和[理]传抄的错误,掌握起来谈何容易。网上有人[疗]调侃“什么时候中医理论写明白了我再来学[培]”,中医确实处于回归经典和现代化之间进[训]退两难的徘徊局面,但取消中医的方式绝对[学]是错误的。

中医必须要发展,维持现状只有死亡。中医[习]的发展途径也许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一是[网]要“好学”,二是要“好用”。解决中医的[文]发展,首先要对其理论形式进行改造,中医[章]经典理论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而现代人们掌[来]握的是科学语言,两种语言没有沟通,这就[自]好比印度文的佛经可以指导印度人修佛,但[湖]无法指导中国人一样。将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南]学的语言进行重新阐述是必要的。由于中医[长]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有异[沙]曲同工之妙,用这些“横断科学”的概念系[中]统阐释翻译中医理论是可能的。阐释的过程[医]同时也就是研究再认识的过程,包括对中医[康]的概念体系进行重新整理,寻根溯源,祛除[复]错误,显影整合,这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理]书作者杨学鹏教授倡导的中医阐释学研究。[疗]与此同步的中医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大量增加系统论、信息论等课程的设置,包[训]括相关的数理知识。第二,中医理论虽然是[学]系统科学,但系统是由要素和关系所组成的[习],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可通过实验研究的内容[网]。比如,通过对中医气血经络的研究我们发[文]现,它们即非神秘的未知组织,也不是只有[章]功能没有结构的虚幻物质,而是西方生理学[来]中不太被注意的组织液和组织间隙以及由毛[自]细血管、神经末梢、肥大细胞构成的复合体[湖],这些结构的协同作用可能具有未知的生理[南]功能。由于以上结构的宏观分布特征被西方[长]解剖学所忽视,其功能也未受到西方生理学[沙]的注意,形成了西方医学的一个认识盲区。[中]中医理论恰恰抓住了这部分知识,认识到经[医]络不通会导致气血淤滞,使得阴阳失衡,功[康]能紊乱,进而产生疾病,中医的很多治疗都[复]由此入手。中医能够治疗许多西医解决不了[理]的疾病也说明了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互补性[疗]。中医理论描述的关系规律是另一种可以通[培]过实验研究的内容,我们曾用实验证明了十[训]二经脉中左右同名经、表里经和上下同名经[学]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总之,中医理论的[习]发展并不排斥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关[网]键是如何对分解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比如[文],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单穴的针刺效果,但[章]如果同时针刺两个穴位,其协同作用是增加[来]还是减弱?再比如单味药的汞含量超标,但[自]几味药同时使用的效果又如何?这些是还原[湖]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总之,中医理论是可以[南]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但除了西医学的方法[长]外,还要开拓新的思路和技术,中医的研究[沙]经费应该向这方面倾斜。

中医发展的第二个途径就是技术改造,中医[中]停滞的原因之一就是难用,中医诊疗技术中[医]的人工环节太多,不易掌握,培养一个好的[康]中医师常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复]中医临床技术借助仪器是必要的。有人认为[理]中医的精髓就是传统手段,离开了人工操作[疗]就不是中医了,这是片面的。中医的精髓不[培]是技术的形式,而是它的指导思想,即在整[训]体论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方法综合调节[学],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机能,达到治疗目的[习],它与西医直接针对病因病变的对抗治疗有[网]着本质的区别。中医诊疗技术在两千年的发[文]展中从未遭遇过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章]信息技术。中医诊断需要获取人体的宏观物[来]理信息,还要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现代信息[自]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是有可能的,只不[湖]过人体的感觉非常复杂精细,对传感器技术[南]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很高,只能逐步实现,不[长]可能一步到位。

中医只有变得好学和好用,才能真正发挥它[沙]的作用。培养好的中医大夫是一个途径,但[中]是治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