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来潮无周期规律,出血量多如山崩之状,或量少淋漓不止。崩漏的中医病因可概括为虚、热、瘀三个方面。具体有敷脐疗法、穴位贴敷、针刺疗法、耳针疗法、穴位埋线、艾灸及推拿等。月经崩漏艾灸能治好吗?下面小编介绍艾灸疗法穴位与效果、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
1.适应证肾阳虚型崩漏,症见月经紊乱无[文]期、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全身怕冷[章]、腰膝酸痛等。
2.操作方法
(1)取穴:三阴交、关元、百会、血海、[来]大敦、隐白。
(2)可采用艾卷温和灸、雀啄灸、艾炷无[自]瘢痕灸、艾炷隔离灸。每次选2~4穴,每[湖]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或5~7壮。每[南]日或隔日灸治1次,3~5次为1个疗程。[长]
3.疗法特点运用艾绒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沙]、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中]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医]目的。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康]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复]特殊途径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理]。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疗],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培]
4.注意事项
(1)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训]移动,不在穴位上。
(2)体位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又要注意[学]舒适、自然,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习]保证艾灸的效果。
(3)局部烫伤,一旦产生灸疮,则防止破[网]溃感染,或及时使用消炎药。
(4)施灸时,需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注意[文]冬季保暖,夏天防中暑。
(5)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章]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不宜在饭前空腹及饭后立即施灸。
(7)初次使用灸法时要循序渐进,注意掌[来]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自]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湖]。
5.临床应用
周华珺运用隔姜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南]300例,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新鲜生姜[长]片施灸。后背腰部取穴:双肾俞、腰阳关;[沙]腹部取穴:神阙、中极、关元、气海、归来[中]。姜片以针刺5~8个孔,移灯照局部,微[医]热后上置艾炷点燃,再放在施灸部位,燃烧[康]至1/3处时换第2炷,每次每穴施灸5炷[复],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结果:显效[理]195例(65%),有效30例(10%[疗]),无效75例(25%),总有效率75[培]%。
董翠兰等运用中药配合艾灸隐白、百会穴治疗重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20例。对辨证属于冲任失固,气血两虚者使用中药煎服,具体方药为: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阿胶(烊化)10g,川续断30g,菟丝子15g,何首乌15g,山茱萸10g,鹿角霜15g,白芍15g,炙甘草6g。加减:小腹下坠加升麻6g,柴胡6g;血块多加三七粉(冲)3~6g,蒲黄(包)15~30g,茜草15g,每日1剂,每日2次。同时配合艾灸隐白(双)、百会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血止后改调经方。结果:3天内血止者4例,4~6天内血止者14例,6天以上血止者2例,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