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瞳子髎
[取法] 在目外眦(外眼角)外侧,眼眶骨外测缘凹陷中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目赤,目痛,羞明怕光,迎风流泪,[文]远视不明,白内障。
②听会
[取法] 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穴(大肠经)直下[章],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来]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耳鸣,耳聋,聘耳流脓,齿痛,下颌脱臼,[自]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③上关
[取法] 在耳前,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足阳明胃[湖]经)直上方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耳鸣,耳聋,聘耳流脓,口眼歪斜,[南]面痛,齿痛,惊痈。
④颔厌
[取法] 在鬓发中,当头维穴(足阳明胃经)与曲鬓[长]穴(见下)连线的1/4与下3/4的交点[沙]处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中]。
⑤悬颅
[取法]在头维穴和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医]形连线之中点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⑥悬厘
[取法] 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康]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复]
⑦曲鬓
[取法] 在耳前上方人鬓发内,约当角孙穴(手少阳[理]三焦经)前1横指处取穴。(图1—36)[疗]
[保健与治疗作用] 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培]目赤肿痛,项强不能转动。
⑧率谷
[取法] 在耳尖上方,角孙穴之上,人发髻1.5寸[训]处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⑨天冲
[取法] 在耳廓根后上方,人发髻2寸,率谷穴后约[学]0.5寸处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齿龈6中痛,癫痫,惊恐,甲状腺肿[习]大。
⑩浮白
[取法] 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网]见下)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图1—3[文]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甲状[章]腺肿大,颈下淋巴结肿大,臂痛不举,足痿[来]不行。
11头窍阴
[取法] 在乳突后上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见下)[自]的连线上取穴。(图1—36)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痛,龋齿,口眼[湖]歪斜,癫痫,疟疾。
12本神
[取法] 在前发髻入内0.5寸,头面正中线(督脉[南])旁开3寸取穴。(图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长]胸胁痛,半身不遂。
13阳白
[取法] 在前额,于眉毛中点上1寸取穴。(图1—[沙]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目眩,目痛,目外眦疼痛,眼睑跳动[中],色盲,夜盲。
14头临泣
[取法] 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髻0.5寸处穴[医]。(图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流泪,白内障,[康]鼻塞,鼻炎,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15目窗
[取法] 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见[复]下)的连线上取穴。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理]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16正营
[取法] 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和风池穴(见下[疗])的连线上取穴。(图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17承灵
[取法] 在正营穴后1.5寸,当头临泣穴和风池穴[培](见下)的连线上取穴。(图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眩晕,目痛,鼻炎,鼻出血,鼻息肉[训]。
18脑空
[取法] 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学]穴。(图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痛,[习]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19风池
[取法] 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网]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图[文]1—37)
[保健与治疗作用]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炎,鼻出血,耳聋,中风,口眼歪邪,疟疾,热病,感冒,甲状腺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