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针灸入门先学什么 / 正文

腰背持续性疼痛伴右下肢麻木_热针疗法

热针是传统温针灸与火针灸相结合的新型针灸方法。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脊椎九宫穴,是管正斋老中医的经验穴组之一,具有取穴独特、针法特殊、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的特点。现据其生前讲授,结合笔者临床运用体会,整理介绍如下。

取穴法

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细压诊,寻找最明显的压[文]痛点,参阅脊椎X线片或CT片,确定病变[章]椎节。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来]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自],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挟乾宫、中宫[湖]、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南]兑、坎、离、艮、震六宫穴。因取穴定位是[长]按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脊椎九宫穴[沙]”,简称九宫穴。

针刺方法

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进针[中]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医],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康]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复]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理]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疗]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培]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训]”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学]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留针30分钟[习],行针3次。

主治范围

九宫穴主要以治疗脊椎病变为主,如风湿性[网]、类风湿性脊椎关节炎,脊椎外伤,棘上及[文]棘间韧带损伤,颈椎病,胸、腰椎骨质增生[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亦适应于腰背扭伤及[来]腰肌劳损、脏腑病、妇科病、泌尿生殖系统[自]疾病等。

注意事项

1.针刺乾宫、中宫、坤宫穴位时,进针宜[湖]慢,勿刺过深,不宜行提插补泻手法,正常[南]针感是局部酸胀或酸胀麻电感沿脊柱下方或[长]上方传导。如进针困难,要调整进针方向。[沙]若在进针过程中,针下阻力突然消失,而出[中]现落空感时,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之硬膜[医]外腔,应迅速退针少许,不可继续进针。若[康]进针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抖动,应立即[复]将针提起,谨防刺伤脊髓。

2.针刺巽、兑、坎、离、艮、震六宫时,[理]针尖应略向椎体方向斜刺。如果紧贴椎板外[疗]缘进针,针体必将通过脊神经的后支或其附[培]近,当针尖触及神经时,局部会有放射样触[训]电感,此时应稍许退针,调整针尖方向,以[学]免造成外周神经损伤。如果针尖向椎体方向[习]斜刺角度过大,针体可能穿过棘间韧带而达[网]对侧;或穿过黄韧带等组织而进入椎管。当[文]针尖触及硬脊膜时,针下常有紧硬的抵触感[章],若穿透硬脊膜,阻力会突然消失,此时应[来]立即退针,以免损伤蛛网膜和脊髓。取十二[自]胸椎以上的九宫穴,尤应注意取穴准确、针[湖]尖方向和针刺深度,严防刺伤内脏或引起气[南]胸。

临床运用举例

李某,男,21岁。腰背持续性疼痛伴右下[长]肢麻木7年余。患者7年做前滚翻运动时腰[沙]背部受伤。经X线摄片提示:胸椎12~腰[中]椎1间隙明显狭窄,腰椎1椎体后缘有一弧[医]形压迹,可能有髓核脱位或后移的改变。诊[康]断:胸椎12~腰椎1椎间盘损伤。经按摩[复]、外敷草药、内服中药等多方治疗,症状无[理]明显缓解,遂入院治疗。查体:腰背部循督[疗]脉及膀胱经压痛,右侧尤甚,腰部活动受限[培],右侧腰肌轻度板滞,沿右大腿后侧及小腿[训]外侧有放射性疼痛。拉塞格氏征(+)。右[学]膝下皮肤触觉、温觉轻度下降。X线胸、腰[习]椎正侧位片示:胸椎11~胸椎12椎体侧[网]位片微呈楔状变形。诊断意见:椎间盘陈旧[文]性损伤。实验室检查:ESR11mm/h[章],ASO250u,RF阴性。脉细弦,舌[来]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辨证为外伤经筋,[自]脉络瘀阻。诊断:胸椎12~腰椎1椎间盘[湖]损伤并腰肌劳损。

治疗经过:胸椎12~腰椎1定为中宫穴,运用GZH型热针仪,以热针九宫穴综合疗法施治。治疗4次后,右下肢麻木感减轻;6次后,腰部疼痛缓解;15次后,右下肢麻木消失,腰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X线摄片复查:胸、腰椎骨无异常发现。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