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虽无胃癌的名称,但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反胃、噎隔、伏粱、症瘤积聚等范畴。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指出:“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隔咽不通。”(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中院、章门、胃俞、脾俞。配[文]穴:足三里、行间,三阴交、隔俞、公孙、[章]丰隆。
操作:主穴必取;据症酌加配穴。体针得气[来]后进行提插捻转补泻,令针感传向病所或外[自]感沿经络上下传导,留针20分钟,中间行[湖]针两次或用G6805治疗仪通电20分钟[南]。体虚者胃俞、脾俞以文条温和灸15分钟[长]。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30次为一疗程。[沙]
疗效:治疗胃癌19例,有效12例,总有[中]效率63.1%。
②针灸
取穴:第一阶段分6组:①大推、身柱;②[医]神道、灵台;③胸8夹脊;④脾俞;⑤胃俞[康];③足三里。第二阶段分2组:①公孙、丰[复]隆、照海、手三里、足三里、内关、列缺;[理]②上院、中院、下院。第三阶段:胸11-[疗]12夹脊。配穴循水不入加金津、玉液、天[培]突;发高热加曲池、外关;吐血加血海、隔[训]俞、尺泽。
操作:第一阶段为麦粒灸(化脓灸),每次[学]灸一组,每穴7-9壮,隔日灸1次,每次[习]灸毕,用灸疮膏贴在灸穴上,使之化脓,在[网]化脓期间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针、灸并[文]用。第一组针莉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章]度,每周针3次,15次为一疗程,第二组[来]隔饼灸,药饼下垫丁桂散少许,每次灸3-[自]5壮,直到背部灸穴化脓净,结痴脱落。药[湖]饼制法: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南]、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份,共研[长]细粉,加蜂蜜、葱水调制,捏成药饼,如五[沙]分硬币大,2分厚,上穿数小孔,第三阶段[中]为华仿夹脊刺。配穴用于第三阶段,据症选[医]用。
疗效:共治疗7例,有效4例,无效3例,[康]总有效率为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