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上讲“肾中之元阴,当候于左尺;肾中之元阳,当修于右尺。”这就是说,左手尺脉候肾阴(水)之征,右手尺脉候肾阳(火)之征。故张景岳将补肾阴的方药定名为左归丸,补肾阳的方药定名为右归丸。从此,中医补益方剂又多了一份套餐——左归丸和右归丸。
左归丸和右归丸释义
左归丸:
组成:大怀熟地(240克)山药(炒,1[文]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章]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鹿角胶([来]敲碎,炒珠,120克)龟板胶(切碎,炒[自]珠,120克)菟丝子(制,120克)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湖]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南],脉细。
右归丸:
组成:熟地24山药12山萸肉10枸杞子[长]12菟丝子12鹿角胶12杜仲12肉桂5[沙]当归9熟附片6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中]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医]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康]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复]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理]痢频作。
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区别和用法
补肾分补肾阳和肾阴,那么怎么补肾才不失[疗]偏颇呢?明代名医张景岳吸取前人经验,在[培]其著《景岳全书》中写道:“左归丸,治肾[训]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学]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习]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网]神气自强矣。”左肾藏元阴,右肾藏元阳之[文]说,可溯源至《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章]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又[来]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自]也。”而张景岳所著之《质疑录》则明确提[湖]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既如此,滋补肾阴曰“左归丸”,补益肾阳[南]曰“右归丸”,便顺理成章了。
张景岳从《金匮要略》肾气丸与《小儿药证[长]直决》六味地黄丸中分别化裁出右归丸和左[沙]归丸。这并非是对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中]的否定,而是发挥与提高。他认为,既然是[医]补肾,就不应有清泻之品,如前两首方剂中[康]的丹皮、泽泻、茯苓,而应以气味纯厚的药[复]物为主,如左归丸和右归丸中的熟地、山药[理]、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此[疗]六味药物以甘温性味为重,是填精补肾之上[培]品。若加入龟板胶、川牛膝为左归丸,重在[训]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中鹿角胶、龟板胶[学],阴阳双补,补阴药中佐以扶阳药,可起“[习]阳中求阴”之效。若加入肉桂、附子、杜仲[网]、当归为右归丸,重在温肾壮阳,填精止遗[文],方中扶阳药中配以滋阴药,可收“阴中求[章]阳”之效。由此可知,张景岳创拟的左归丸[来]和右归丸,包含有阴阳互根、连绵不止的生[自]生之意。
服用左归丸和右归丸先辨阴阳
那么服用左归丸和右归丸前如何辨别肾阴虚[湖]、肾阳虚呢?一般来说,中医认为,肾阴虚[南]的临床表现为.腰酸腿软、烦躁、手心发热[长]、爱出汗,也就是表现出“阳”的症状;肾[沙]阳虚的临床表现为腰痛而且发凉、手脚冰凉[中]、尿频,也就是表现出“阴”的症状。中医[医]也叮嘱,服用左归丸和右归丸之前,一定要[康]先辨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