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中医从哪里入门 / 正文

方剂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础知识)

(一)方剂理法方药一组成部分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所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关系才准确而缜密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治法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体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我们常说“方药成”却又首先“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不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有一定的原[文]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部分加概括[章]用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疗效确实的方[来]剂必须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自]少而精悍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

1.君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湖]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指方中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南]

3.佐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

(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长]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既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沙]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中]辩证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医]辛温发汗解表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康]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复]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理]平喘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疗]药为使药

简单的方剂除了主药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培]备如芍药甘草汤只有主辅药;左金丸只有主[训]药黄连和佐药吴茱萸;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学]复杂的方剂主药可有两味或两味上辅佐使药[习]也可有两味或多味

(三)方剂的运用(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网]活性

1.药味加减的变化

主证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证的变化加入或易[文]去某些药物使之更合乎治疗的需要也叫“随[章]证加减”例如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假如外[来]感风寒所伤肺症见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闷气[自]短苔白脉浮者当宣肺散寒为主麻黄汤中易去[湖]炙甘草加上生姜组成三拗汤使肺气宣畅自然[南]诸证皆除

2.药量加减变化

这种变化指组成之方剂的药物不变但药量有[长]了改变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的主要[沙]方面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中]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但前方中姜附用量较小[医]主治阴盛阳微而致四肢厥逆恶寒卷卧下利脉[康]微细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后方中姜附用[复]量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理]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有回阳逐阴[疗]通脉救逆的功用

3.剂型更换的变化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同一方剂由于剂[培]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理中丸由干[训]姜白术人参甘草等量组成丸剂治中焦虚寒自[学]下利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若治上焦[习]阳虚而致胸痹证见心中痞闷胸满胁下有气上[网]逆抢心四肢不温脉沉细等即用上四味药煎成[文]汤剂分三次服(即人参汤)这根据病位有中[章]上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所一取丸剂缓治一取[来]汤剂急治临床上经常将汤剂改成丸散膏剂或[自]将丸散方药改为汤剂主要取缓急不同之意

(四)常用剂型(制剂)

剂型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湖]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南]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长]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质量上工艺[沙]上也有很多改革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中]半浸泡后再煎煮一定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医]剂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康]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较全面地照[复]顾到每一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中医临床[理]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散剂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疗]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培]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加水煮沸[训]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学]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习]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网]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文]

3.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章]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来]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自]贮存都比较方便也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湖]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南]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长]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4.片剂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沙]制成圆片状剂型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中]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医]吞服;如需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康]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肠道中崩解片剂应[复]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冲剂将中药提练成稠膏加入部分药粉或[理]糖粉制成颗粒散剂干燥而成用开水冲服甚为[疗]方便由于含糖较多小儿易于接受

6.膏剂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成半固体叫膏[培]剂有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训]用的如风湿膏狗皮膏药等

7.丹剂一般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学]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习]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网]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文]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章]等所以丹剂并非一种固定的剂型

8.针剂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来]法提取精制配成灭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静[自]脉等注射用的一种剂型具有作用迅速等优点[湖]故对急症或口服药有困难患者尤为适宜针剂[南]今后需大力研制的一种剂型以适应中医急症[长]之需要

9.酒剂俗称药酒将药物浸泡入酒中经过一[沙]间后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五)煎服法

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中]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医]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康]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间使药物充分[复]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理]15-20分钟煎药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疗]干煎药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培]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训]等煎煮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学]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习]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介绍[网]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文]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章]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来]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自]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一般[湖]药物即将煎好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南]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长]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沙]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中]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羚羊[医]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取汁服或水磨汁或[康]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复]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理]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疗]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培]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训]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学]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习]

(2)服药间饮前约1小服为宜;对胃肠有[网]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文]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间服;慢性病应定[章]

(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来];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自]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湖]服药不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

简明中医方剂  【处方】柴胡(二钱半) 大黄(三钱) 枳实(一钱) 赤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十余日不解,邪热结在里,身热烦燥,言语谵妄,大便不通,绕脐刺痛。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润肠通便最是实用火麻仁  组成药物中含有人参的方剂是  选项:  A.温经汤  B.肾气丸  C.酸枣仁汤  D.小蓟饮子  E.养阴清肺汤  答案:  A  常用方剂―四逆加人参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温里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15克)干姜(克)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