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试图用现代语言诠释中药主治功能的中医药界,现在却不得不调整思路与策略。而这种调整缘于药品标准最高法典——《中国药典》内容的变动。
记者从国家药典委员会获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规范所收录中成药的1400余个功能主治表述。其中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中成药说明中“降压”、“消炎”等西医药的名词将被中医药术语取代。据介绍,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药功能主治表述的不规范[文]呢?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解释:这是历史和[章]学术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来]中药说明书从“西化”回归中医“辨证”呢[自]?专家认为,是指导临床医师、患者正确用[湖]药的需要,也是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中药生产[南]和新药注册的需要。而有专家认为,无论是[长]“不规范”还是回归“辨证”,其实都归于[沙]中医药文化和西医药文化的不断“碰撞”。[中]
9月30日,中成药功能主治表述规范意见[医]的收集将结束。但这并不能消弭中医药和西[康]医药两种文化的碰撞。
一种文化阐述另一种文化有多难?
鉴真东渡将中药带到日本,郑和下西洋把中[复]药传到东南亚。在逝去的遥远年代里,中医[理]药可以克服地理上的隔阂,在异域“扎根结[疗]果”。而在今天,不论是想走向世界,还是[培]要在本地发展,中药都须面对一道难以跨越[训]的门槛——文化隔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认为[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有自[习]己特殊的理论和语言。比如“上火”、“气[网]虚”、“阴阳失调”等,这些语言对大多数[文]现代中国人来说都不太明白,西方人就更难[章]以理解了。不理解就难以有效交流。
如何用现代语言“翻译”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来]术语,实现中药功能主治的“现代”表述,[自]在许多人看来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植物化学专家乔[湖]善义博士认为,用中医药术语表达中药的主[南]治功能,不是说不科学,而是用现代科学的[长]知识无法解释。他举例说,“滋补阴阳”是[沙]什么概念?西方医学无法解释,我国搞医药[中]研究的人员即使可以理解,也无法真正表达[医]。他认为,如果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就难[康]以被世界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现代语言的表述[复]”呢?乔善义举例说,军事医学科学院从1[理]995年开始对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进[疗]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方的“滋补阴阳”的[培]功效类似于西方医学研究中的“神经、内分[训]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他认为,[学]用这样的现代科学方法表达,就能起到很好[习]的“勾联”作用,令人信服。
乔善义认为,“勾联”的前提是把中药作用[网]的物质基础搞清楚,把药理学和中药作用机[文]理结合起来科学解释。
而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药保护[章]办评审委员翟胜利则认为,中药与中医是不[来]能分家的,中药按照中医的理论来应用,才[自]能叫中药。如木炭,西医用做止血、收敛,[湖]而中医也用做止血,但其理论基础不一样。[南]西医应用是因为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长]而中医应用是因为木炭是黑色的,属五行中[沙]的“水”;血是红色的,属五行中的“火”[中],“水”能克“火”。他说,实践证明,如[医]果无视两者理论基础的迥异而去生硬“翻译[康]”,往往会走入死胡同。
翟胜利认为,中药与西药的碰撞,实质上是[复]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而不是中药落后,西[理]药先进。他认为,中医药讲阴阳并不是迷信[疗],而是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的。他认[培]为,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有自己一[训]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点上,中药理论[学]和西药理论是没有可比性的。
乔善义也表示,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导[习]致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用[网]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文]质等丰富内涵。而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章]研究方法又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来]量过低,产品缺乏规范可靠的数据和可控的[自]质量标准。由于这些原因,实现中药的“现[湖]代”表述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药研究[南]
传统中药
“成分说”困扰中药界
早在“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借鉴化[长]学药研究的经验,对200多味常用单味中[沙]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了500多种[中]活性单体。目前已发现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医]效部位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如治疗疟疾的青[康]蒿素和治疗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等。
乔善义认为,从化学分析入手,通过建立相[复]应的模型来分析哪些成分起作用,然后去粗[理]取精。他认为,有效成分对于确定中药的作[疗]用机理至关重要。
而翟胜利认为,西药讲究有效成分,而中药[培]讲究的是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他[训]举例说,像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等矿石[学],不溶于水,但入药后确实起到止呕等沉降[习]的作用;人参具有修补元气的功效,现代研[网]究发现人参含有人参皂甙,但是人参叶中人[文]参皂甙的含量是人参根的20多倍,为什么[章]根部入药效果更好呢?他认为,中药的四性[来]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指导临床配伍[自],这些理论目前还很难用化学成分和药效药[湖]理来解释。
乔善义表示,目前,我国单方中药的提纯已[南]经做了不少,而在方剂研究上也大有作为。[长]他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的一部分,国外的[沙]应用基本是提纯。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有[中]着雄厚的基础,可以和我们互相促进。
而翟胜利认为,中药如果全部按照西药的研[医]究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那就不是中药了。[康]他认为,只有保持中医药本身特色才能走向[复]世界。他表示,提纯成分只是中药的一部分[理],如从黄连中提纯的黄连素仅可以治疗腹泻[疗]等疾病,而中药黄连则可以治疗暴发火眼、[培]口疮、舌疮、烧伤、肠炎痢疾。他认为,按[训]照中医理论组成的复方有君、臣、佐、使之[学]分,各味药之间的作用有相须、相使、相乘[习]、相恶等,起相辅相成、扶正祛邪、防病治[网]病的作用。他说,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之间[文]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并不是单味药化学成[章]分的相加。
中药现代化究竟指什么
任德权认为,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来]不断发展和扬弃。他说,从《内经》到《神[自]农本草》到《伤寒论》,中药之所以绵延不[湖]绝,正在于它能与时俱进。而走到今天的中[南]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现代化,不现代化就[长]无法为现代生活所接受。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沙]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中药现代化是要在[中]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医]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康]际通行的药品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能够合[复]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而乔善义认为,中药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科学[疗]化,而科学化有两条基本的线:一条是中药[培]的产业化,另一条是长期的基础研究。他认[训]为,在中药上,不是我们要同国际接轨,而[学]是国际同我们接轨。
翟胜利认为,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化和[习]规模化要注意地道药材的生产。中药的药效[网]受到阳光、温度、土壤、水分等地理条件的[文]限制,一味讲究规模化是不科学的,那些临[章]床用量不大的中药材不可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来]。他说,一个沉痛的教训就是大规模的“北[自]药南移、南药北种”,把中药的地道性都给[湖]冲了,现在恢复起来很难。他说,临床常用[南]中药有五六百种,而能够人工种植的有20[长]0多种,余下的300多种就达不到规模生[沙]产。另外,不同中药有不同加工方式,而且[中]南北差异大,就这点而言,中药现代化就是[医]加工设备的现代化,而中药调剂却无法现代[康]化。
翟胜利认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药质[复]量控制时,更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不能忽视[理]几千年积累的中药应用经验。他说,指纹图[疗]谱可以监测某种中药具有哪些成分,而不能[培]对中药的等级作鉴别。中药等级鉴别方面的[训]人才已经严重缺乏,药学院校对中药人才的[学]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西药一样了,丢掉了应[习]该传承的东西。他认为,化学药模式与植物[网]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只有在中医理论[文]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章]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