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中医从哪里入门 / 正文

方剂学部分基本知识(方剂学基本知识1.方剂的含义2.八法是什么?)

方剂学部分基本知识  04-06-1800:00:00学人教育社区加为收藏推荐给好友    方剂学部分基本知识

一.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文]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章]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方剂学,则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来]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自]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主要的学科之一。[湖]

二.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各历史时期的代表著[南]作及其作者:(略)

三.常用的治法

治法是在辩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长]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早在《内经》[沙]里已记载有许多治法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现[中]将常用的“八法”的内容,简介如下:

1.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医]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潺潺汗出,使在肌表[康]的外感上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复]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之[理]一。但汗法不是以人汗出为目的,主要是汗[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肠,血脉通[培],从而能祛邪外出。

2.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训]膈、胃脘等部位的痰诞、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学]吐出的一种治法。“其在高者,引而越之”[习],就是吐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凡是痰诞壅塞[网]在咽喉或顽痰蓄积在胸膈,或宿食停滞在胃[文]脘,或误食毒物尚停留在胃中未下等,都可[章]及时用吐法使之涌吐而出。

3.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来]水、 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自]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湖]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下者,引而竭之”,[南]“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长]据之一。

4.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沙]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中]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5.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的作[医]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康]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复]医学心悟》中说:“温者,温其中也,脏受[理]寒侵,必用温剂(法)”。“寒者热之”,[疗]“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培]

6.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训]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学]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习]“治热以寒”,就是清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网]

7.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文],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章]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素[来]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自]者散之”等就是消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8. 补法: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湖],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南]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长]《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损者益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医]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都是指[康]此而言。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复],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理]平衡,同时,在正气虚弱不能祛邪时,也可[疗]用补法扶助正气,或配合其他治法,达到扶[培]正祛邪的目的。所以,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训]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无外邪时使用,以[学]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习]。历代医家各随其学术见解的不同,在总结[网]归纳治法分类中, 不尽相同,但就其实质,总不出八法范围。[文]

四.方剂组成原则

方剂,是使用单味药物治病进而多味药治疗[章]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证施治到[来]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自]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湖]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南]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长]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沙]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中]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医]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康]的病证的治疗需要。所以说,方剂是适用药[复]物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历代医家[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疗]结出一套遣药组方的理论。

方剂组成的原则,最早见于《内经》。今据[培]各家论述与历代名方组成,进一步分析如下[训]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学]药物。是方剂组成不可缺少的主药。

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病或[习]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网]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文]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章]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来]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自]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湖]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南]作用的药物。

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长]诸药至病解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沙]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可知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中]具有二种以上意义。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医]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康]药都具备,也不是每药只任一职。前者如病[复]情比较单纯,可仿上述“君一臣二”之制。[理]后者如方中君、臣药无毒或作用并不峻烈时[疗],便不须用消除、减弱毒性或制其峻烈之性[培]的佐制药,或君药兼有引药至病的作用,便[训]不须用引经的使药。所以,每一方剂的具体[学]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习]全视病证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网]药物的功用来决定。但是,每一方中必有君[文]药。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作为君[章]药时其用量比作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来]这是一般情况下组方的原则。至于有些药味[自]繁多的“复(重)方”,但按其方药归类,[湖]分清主次便可。以麻黄汤为例分析如下: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主治外感[南]风寒的表实症,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长]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症状。其[沙]时病机为风寒在外,毛窍闭而不通,表实无[中]汗,肺气不得宣发,卫气不得外达,所以治[医]当辛温发汗。汗出表解,诸症自除。

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康]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辛甘温,温经和营,解肌散[复]寒,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苦温,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理],散风寒,又助麻、桂解表。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麻、[疗]桂相合,发汗力强,炙甘草还有制药之功,[培]所以又兼佐药之义。麻黄为“肺经专药”<[训]李时珍>,杏仁归肺方经与大肠经,皆有引[学]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

六、部分剂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①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强,喘而无汗服之宜。

②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③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2、辛凉解表

①桑菊饮

桑菊饮中桂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肝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②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③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二)泻下剂

1、寒下

①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阴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附:小承气汤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2、温下

②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

冷积内结成实症,温下寒实可复康。

③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3、润下:

①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4、逐水

①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芜花;

附:控涎丹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

5、攻补兼施

①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麦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虚,通便不把气血伤。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①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②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芩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2.调和肝脾

①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②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附:丹栀逍遥散

更有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3.调和肠胃

①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

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①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来协,

附:白虎加人参汤

热渴汗出加气虚,白虎加参最相适。

2.营凉血

①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参清热更护阴。

3.清热解毒

①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4.气血两清

①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

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5.清脏腑热

①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

②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备。

6.清虚热

①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五)祛暑剂

1.祛暑解表

①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2.祛暑清热(略)

3.祛暑利湿

①六一散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加入辰砂名益无,兼能镇心亦有效。(益元[习]即益元散)

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碧玉[网]即碧玉散)

4.清暑益气

(六)温里剂

1.温中祛寒

①理中汤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附:附子理中丸

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2.回阳救逆

①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复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3.温经散寒

①当归四逆汤

辛甘草与通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草;

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七)表里双解剂

1.解表攻里

①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阴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2.解表清里

①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阴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解表温里

①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萎芩草牡蛎寒,

小便不利胸胁满,寒热心烦服之康。

(八)补益剂

1.补气

①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芩甘草比。

附:六君子汤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补血

①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

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3.气血双补

①八珍汤

四珍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附:十全大补汤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益更强。

4.补阴

①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

附:知柏地黄丸

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杞菊地黄丸

六味再加杞与菊,目视昏花治可痊。

5.补阳

①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

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九)安神剂

1.重镇安神

①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滋养安神

①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十)开窍剂

1.凉开

①牛黄清心丸

牛黄清心朱芩连,山栀郁金蜜和圆,

清热解毒又开窍,中风惊厥急救先。

2.温开

①冠心苏合丸

冠心苏合治心痛,朱檀冰木乳香共,

芳香开窍疏气机,现代医家经常用。

(十一)固涩剂

1.固表止汗

①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敛肺止咳

①九仙散

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

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

3.涩肠固脱

①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豆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4.涩精止遗

①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

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5.固崩止带

①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参草车前和苡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十二)理气剂

1.行气

①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2.降气

①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

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十三)理血剂

1.活血祛瘀

①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止血

①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

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十四)治风剂

1.疏散补风

①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② 清风散

清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2.平肝息风

③ 羚羊钩藤汤

羚羊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箭尝。

(十五)治燥剂

1.轻宣润燥

① 杏苏散

杏散苏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2.滋养润燥

①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十六)祛湿剂

1.燥湿和胃

①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清热祛湿

①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3.利水渗湿

①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附:四苓散

除去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茵陈五苓散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4.温化水湿

①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

少阳腹痛寒水聚,悸眩目闰惕急煎尝。

附:附子汤

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

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5.祛风胜湿

①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十七)祛痰剂

1.燥湿化痰

①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润燥化痰

①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

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3.清热化痰

①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

陈夏姜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4.温化寒痰汁

①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5.治风化痰

①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十八)消导化积剂

1.消食导滞

①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菜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2.消痞化积

②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十九)驱虫剂

①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泻热又安蛔。

(二十)涌吐剂

①瓜蒂散

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

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中药并开药物表(表一)

品名 处方应付 品名 处方应付

二冬 天冬、麦冬、 二丑 黑丑、白丑

二门冬 天门冬、麦门冬 二决明 石决明、草决明

苍白术 苍术、白术 二花藤 金银花、金银花藤

二母 知母、浙贝母 南北沙参 南沙参、北沙参

知贝母 知母、浙贝母 荆防 荆芥、防风

二蒺藜 白蒺藜、沙苑子 金紫苏 苏叶、苏梗、苏子

潼白蒺 白蒺藜、沙苑子 苏子梗 苏子、苏梗

知柏 知母、黄柏 苏子叶 苏子、苏叶

盐知柏 盐知母、盐黄柏 龙齿骨 龙齿、龙骨

炒知柏 炒盐知母、炒盐黄柏 红白豆蔻 红豆蔻、白豆蔻

酒知柏 酒知母、酒黄柏 麦芽 麦芽、谷芽

砂蔻仁 砂仁、蔻仁 二芽 麦芽

二地 生地、熟地 炒曲麦 炒神曲、炒麦芽

生熟地 生地、熟地 焦曲麦 焦神曲、焦麦芽

二活 羌活、独活 干良姜 干姜、良姜、

二风藤 青风藤、海风藤 腹皮子 大腹皮、生槟榔

羌独活 羌活、独活 川草乌 川乌、草乌

杭赤芍 赤芍、白芍 二乌 川乌、草乌

二芍 赤芍、白芍 桃杏仁 桃仁、杏仁

二甲 龟板、鳖甲 *茯苓 *苓、茯苓

全荆芥 荆芥、芥穗 青陈皮 青皮、陈皮

桑枝叶 桑枝、桑叶 棱术 三棱、莪术

冬瓜皮子 冬瓜皮、冬瓜子 全藿香 藿香、藿香叶、藿香梗

生熟苡米 生苡仁、炒苡仁 乳没 乳香、没药

生熟大黄 生大黄、熟大黄

生龙牡 生龙骨、生牡蛎

龙牡 龙骨、牡蛎

毒性中药表(表二)

药品名称 毒性 用量(g) 用法及注意

丁公藤 小毒 3―6 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本品有强烈的[文]发汉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九里香 小毒 6―12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

干漆 有毒 2.4―4.5 孕妇及体虚无瘀者慎用。

土荆皮 有毒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敷患处[章]

土鳖虫 小毒 3―9 孕妇禁用

山豆根 有毒 3―6

千金子 有大毒 一般炮制后用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来]、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制川乌 有毒 1.5―3 宜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贝母类、[自]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萎类同用。[湖]

川楝子 小毒 4.5―9

马钱子 大毒 0.3―0.6 炮制后入丸散用。不宜生用、多服久服;孕[南]妇禁用。

天仙子 大毒 0.06―0.6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长]

天南星 有毒 3―9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 或酒调敷患处。

木鳖子 有毒 0.9―1.2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

巴豆 大毒 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沙]患处。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巴豆霜 大毒 0.1―0.3 多入丸散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中]

水蛭 小毒 1.5―3 孕妇禁用。

甘遂 有毒 0.5―1.5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医]同用。

北豆根 小毒 3―9

仙茅 有毒 3―9

白附子 有毒 3―6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康]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复]慎。

白果 有毒 4.5―9 汁生食有毒

半夏 有毒 3―9 外用适量,磨汗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不[理]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地枫皮 小毒 6―9

朱砂 有毒 0.1―0.5 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本品[疗]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培]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华山参 有毒 0.1―0.2 不宜多服,以免中毒。青光眼患者禁用。孕[训]妇及前列腺重度肥大者慎用。

全蝎 有毒 3―6

关木通 有毒 3―6 不可多用,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忌服[学]

红大戟 小毒 1.5―3

红粉 大毒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味配成[习]散剂或制成药捻。本品有毒,只可外用,不[网]可内服。外用亦不宜久用。

芫花 有毒 1.5―3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苍耳子 有毒 3―9

两头尖 有毒 1.5―3 外用适量。

吴茱萸 小毒 1.5―4.5 外用适量。

附子 有毒 3―15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文]母、白蔹、白及同用。

苦木 小毒 枝3―4.5g,叶1―3g 外用适量

苦杏仁 小毒 4.5―9 生品入煎剂宜后下。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章]毒。

苦楝皮 有毒 4.5―9 外用适量,研末,用*脂调敷患处。肝炎、[来]肾炎患者慎用

金钱白花蛇 有毒 3―4.5 研粉吞服1――1.5g。

京大戟 有毒 1.5―3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闹羊花 大毒 0.6―1.5 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自]敷。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湖]

草乌 大毒 一般炮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南],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长]

制草乌 有毒 1.5―3 宜先煎,久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沙]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南鹤虱 小毒 3―9

牵牛子 有毒 3―6 孕妇禁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轻粉 有毒 外用适量,研末掺 敷患处。内服每次0。1――0。2g,一[中]日1――2次,多入丸剂或装胶囊服,服后[医]漱口。本品有毒,不可过量;内服慎用;孕[康]妇禁服。

鸦胆子 小毒 0.5―2 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复]

香加皮 有毒 3―6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急性子 小毒 3―4.5 孕妇慎用。

洋金花 有毒 0.3―0.6 宜入丸散;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一日量不[理]超过1.5g),外用适量。

常山 有毒 5―9 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疗]

蛇床子 有小毒 3―9 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牙皂 有小毒 1―1.5 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培]末调敷患处。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训]

商陆 有毒 3―9 外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研末涂敷。孕妇禁用。[学]

斑蝥 有大毒 0.03―0.06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习]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本[网]品有大毒,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硫黄 有毒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敷患处,内服1。5―[文]―3g,炮制后入丸散服。孕妇慎服。

雄黄 有毒 0.05―0.1 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内服宜慎[章],不可久用,孕妇禁用。

蓖麻子 有毒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亦可入丸散剂内服[来]

蜈蚣 有毒 3―5 孕妇禁用。

罂粟壳 有毒 3―6 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儿童禁用。

蕲蛇 有毒 3―9 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自]―3次。

蟾酥 有毒 0.015―0.03 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鹤虱 有小毒 3―9

本表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整[湖]理。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