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失眠多梦: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多梦的关键所在。中医失眠多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失眠多梦,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多医学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学说概括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文]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章]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来]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自]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湖]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南]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长]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沙]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中]导作用。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医]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康]。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复]、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中医失眠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理],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疗]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培]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训]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学]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习]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网]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文]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章]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来]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自]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南],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长]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沙]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中],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医]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康]型。
5.从肝脾论治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复]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理]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疗]调理肝脾。
中药单方验方如下:
1.夜交藤60g酸枣仁60g每日一剂,[培]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
2.丹参、酸枣仁各等份研末,每次10g[训],每日2次,与早上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用[学]温水送服,10日为一个疗程。
3.马尾松叶30-60g,每日一剂水煎[习]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4.远志60g,研末,每次3g,每日2[网]次,早晚用温水送服。
5.酸枣仁粉1.5-3g,夜交藤、鸡血[文]藤各15-30g,每日1剂,夜交藤鸡血[章]藤水煎取汁,晚上睡前送服酸枣仁粉。
6.黑枸杞,每天5g左右,泡水、泡茶或[来]者直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