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针灸的对外传播也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公元6世纪前后,针灸传入周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开始了迄今为止长达1500年之久的全球化之旅,已经传播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之长和地域之广都是十分罕见的。
纵观针灸对外传播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公元6世纪左右至15世纪末,约1000[文]年。
针灸主要在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章]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传播。这个阶段的[来]传播大致分为东、西和南三个方向。针灸向[自]东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向越南的传播最[湖]成功。这些地区早期与中国的文化同源,都[南]以汉语为传播载体,人员相互往来频繁,所[长]以把中医针灸原汁原味地传播过去,尤其是[沙]日本,不但很好地把中医针灸继承和保存下[中]来,还有所发展,丰富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医],如日本医生发明的管针法和打针法,并且[康]还成为针灸传向其它地区的重要驿站,如通[复]过日本传播到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针灸向西域的传播则很有限。自汉代开始,[理]古人就开辟了沟通中国和中亚、西亚、南亚[疗]直至地中海东岸的陆路和海上通道,被后人[培]称为“丝绸之路”。除了丝绸,这些陆路和[训]海路通道还输送许多其它物品,同时传播着[学]各种文明和文化。
从已有考古发现来看,针灸也曾沿着陆路丝[习]绸之路向西传播,如武威汉代医简和居延汉[网]简中的针灸内容,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隋唐[文]时期的各种灸经残卷,新疆吐鲁番县境内阿[章]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针灸节抄》(据马继兴[来]《敦煌古医籍考释》,大部分内容与《针灸[自]甲乙经》相近),以及和田出土的《黄帝明[湖]堂经》两个残卷,为《黄帝明堂经》古传本[南]之一等(藏于前苏联),但似乎没有再向西[长]传播得更远。
唯一例外是13世纪左右由波斯国蒙古可汗[沙]时期的宰相拉什德组织学者编译的一本波斯[中]文医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据[医]说其中有一些经脉和针灸的内容(已亡佚)[康],但这部翻译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如何,却不[复]得而知。因为无论是中亚的伊朗,南亚的印[理]度,还是西亚的阿拉伯国家,针灸的历史都[疗]很短,印度是在1959年,其它地区基本[培]都是在1971年之后,并且至今这些地区[训]针灸开展的情况也不理想,远远落后于欧洲[学]、美洲等地区。
第二阶段 公元16世纪初至1970年,约500年[习]。
早期主要传播到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网]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初通过欧[文]洲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后[章]期从1963年开始,中国政府派遣的援非[来]医疗队将针灸传播到很多非洲国家。
历史学家称15~17世纪为“大航海时代[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发起的广泛跨洋活[湖]动,第一次将地球上各大洲沟通起来,并随[南]之形成了众多新航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长]文化交流迅速增加。在从东方驶往欧洲的商[沙]船上,除了满载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中]物品,还有关于东方的各种信息,其中就有[医]介绍中医特别是针灸的手稿,也由此开启了[康]针灸向欧洲的传播之旅。对比针灸向朝鲜半[复]岛、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与向欧洲的传播[理],就会发现,前者是双向的,也就是双方互[疗]有人员往来;而后者是单向的,是欧洲人自[培]己把针灸介绍回去的。还需要指出的是,这[训]些传播者的信息来源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印[学]度尼西亚和日本。
虽然自1552年开始,就不断有欧洲传教[习]士来华,其中不乏利玛窦(1552-16[网]10年)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对当时的[文]中国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观察,在他们[章]向欧洲发回的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献中,就有[来]比较系统的中医脉学和药物学知识,但针灸[自]只是被作为一种民俗或见闻趣事偶尔提及,[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针灸被系统地介绍到欧洲,要归功于荷兰东[南]印度公司的3名雇员。由于明清之际,中国[长]政府多次实施海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沙],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与西方[中]进行大量贸易往来的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因此[医]成为针灸向西方传播的重要驿站。艾灸传入[康]欧洲纯属偶然。东印度公司驻雅加达的一位[复]牧师患痛风,经来自中国的一位女医生治疗[理]后疼痛奇迹般地消失了。痛风是17世纪欧[疗]洲贵族的流行病,主要病因是进食大量肉类[培](特别是海鲜)及过量饮酒,缺少有效治疗[训]手段。这位牧师敏锐地注意到艾灸治疗痛风[学]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整理成书稿,[习]于1675年在在荷兰出版,很快引发了艾[网]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短暂的流行。[文]
针刺疗法的传入与两名医生有关,他们都曾[章]在日本生活过两年,都亲眼目睹了针刺的操[来]作和效果,也意识到这种方法的独特性,因[自]此撰写论文予以详细介绍,分别于1683[湖]年和1712年出版。但这些论文发表以后[南],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人敢于尝试,直到18[长]10年才在法国出现了第一个使用针刺治疗[沙]的病例,由此引发了针刺疗法在欧洲小范围[中]的流行,并很快传播到了美国、澳大利亚和[医]俄罗斯等国。然而这股针灸热并没有持续多[康]久,大约到19世纪后半叶,针灸在欧美基[复]本上已消声匿迹,直到1930年代,一位[理]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法国外交官将针灸重新带[疗]回了法国,再次燃起了欧洲人对针灸的兴趣[培]。
第三阶段 1971年至今,仅仅40余年。
这几十年时间里,针灸就已经传播到140[训]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世界国家和地区总[学]数的三分之二。在现代针灸对外传播历史上[习],1971年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针灸[网]只在少数国家流传,而在此之后则形成一股[文]世界性的“针灸热”,势不可挡,持续至今[章]。这一切都起因于《纽约时报》在这一天发[来]表的专栏记者赖斯顿介绍他在中国北京阑尾[自]炎手术后接受针灸治疗的经历。这次传播与[湖]第一和第二阶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传[南]播方式的改变。前两次的传播都必须凭藉“[长]路”,无论陆路还是海路,都有具体的传播[沙]路径;而在此次传播中,“路”已经不再是[中]必需之途,即使远隔万里,人们也可以通过[医]广播和电视即刻分享各种信息。
当然一些偶然因素也不可忽略。就像当年扁鹊怀携针具,游走四方,随俗而变,治疗的病人众多,但如果不是在葬礼上治愈了虢国太子的尸厥证,也许针刺疗法就不会在中国迅速发展并成熟起来。同样地,如果不是美国知名记者突发疾病并将其经历发表在影响力颇广的《纽约时报》上,针刺疗法向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传播进程就可能会延迟。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阶段中,中国再一次成为针灸向世界传播的中心。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国政府于1975年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在很短时间内就为许多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针灸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所在国针灸发展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