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穴名解]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之处,故名。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文]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图8-8-[章]1)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来]韧带。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神经、尺神经掌支[自]、尺神经手背支和浅静脉等。深层有尺动、[湖]静脉的分支或后支。
[取法]侧掌,掌心向前,由后溪穴直向上[南]推,当两骨(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结合[长]部的凹陷中取穴。
[简易取法]手背尺侧,三角骨的前边。手[沙]背尺侧,三角骨的前边。
[功用]疏散风邪,清利湿热。
[主治]目流冷泪,目翳,耳鸣,鼻塞,鼽[中]衄,喉痹,颊肿引耳等。消渴,腰疼,颈项[医]颔肿,热病汗不出,黄疸,疟疾,头痛,胁[康]痛,呕吐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复]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配穴举例]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主治[理]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主治黄疽,[疗]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主治消[培]渴。
[附注]“原”穴。
[现代研究]针刺腕骨穴可使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加,并有便意感。有报道局限性刺激腕骨穴,可引导出皮层诱发电位,与非穴位区有显著差异。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胆囊炎,腕、肘及指关节炎,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头痛,呕吐,胸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