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针灸入门先学什么 / 正文

自身针感体验研究总结(如何体验针感)

孙学全(1942—) ,主任医师,全国 500 名名老 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 殊津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称号,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遴选为“国际医学名人” ,孙学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 家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获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事 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60 余年,学验俱丰,善 用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心脑血管病,肝胆、脾胃病, 妇科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骨骼与关节等疑难杂 病。孙老通过 60 余年自身针感体验,对针感提出了 新的认识。

针感即医者将毫针刺入患者机体后所产生的感 应,又称“得气”或“气至” ,这一称谓已得到针灸 界之共识。 “得气” 一词首见于 《素问· 离合针邪论》 :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 转针,以得气为故” 。针感应包括医患双方的感觉和 反应。该文重点研究和阐述“患者的针刺感应” ,简 称针感。 针感反应是针灸治疗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之 一,是判定医生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 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 [1] 。因 此自 《内经》 后历代针家对针感都很重视且多有阐发。 然而纵观历代有关针灸资料, 极少针家阐述自身针感 的体验,对针感产生的原因、针感的性质、针感传导 的特点等尚缺较全面和较深入的研究和整理。

孙老从 60 余年前学针灸之始即在自己身上针 刺,体验针感和训练手法,也给自己治病。[文]60 多年 来孙老先后得过近 20 种病症,都在第一时间用针灸 自己治疗,特别是近 10 年来,因患冠心病、胆囊炎、 胆石症等,一直长期坚持自己针刺治疗,所[章]针的穴位 达 50 余个,通过上万次的自身针刺体验,对针感[来]的 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内容[自]如下。

1 针感的表现形式

1.1 针感的性质

根据针感的不同, 孙老将其分为单式针感和复式 针感。单式针感,感觉为酸、麻、沉、胀、[湖]疼、烧灼 感、触电感、蚁走感、触摸感等;复式针感[南]表现为酸 麻感、酸疼感、酸胀感、沉重感、麻胀感、[长]麻酥感、 刺痛感、疼胀感等。不同的穴针感差异很大[沙],即使同 一个穴因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不同针感也不同[中], 有时针 感轻微, 有时针感重, 有时针感单一, 有时针感多样。

1.2 针感的传导方向

1.2.1 针感的传导方向与穴位的组织结构有关 如针刺到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时针感向趾、[医]指端 放射;针刺到骨膜时仅局部胀沉感,如针刺[康]头部的穴 位。针刺到经脉时针感向心传导,针刺到血[复]管或淋巴 管时局部或周边胀沉,如有时在针刺内关、[理]曲池等穴 时,上臂内侧或肩峰部位产生胀痛感,这可[疗]能是针刺 到血管或淋巴管时的应激反应。

1.2.2 针感的传导方向与穴位、 针刺方向、 针刺深度 有关

不同的穴位、不同的针刺方向、不同的针刺[培]深 度,针感的传导方向均不同,一般情况下,[训]胸腹、 头、面及四肢肘膝以上腧穴的针感在局部或[学]向周边 放射, 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针感向远端或近端传导[习]。 即使同一个穴位,取穴的体位不同、针刺的[网]方向不 同、针刺的深度不同,传导的方向亦可能不[文]同。如 针刺内关穴有时向远端(手指)传导,有时[章]向上臂 内侧及胸前的上部传导,有时仅局部有针感[来];有时 同时向相反的方向传导,如针刺曲池穴针感[自]可同时 向肩峰(肩髃穴)及向指端(合谷穴)传导[湖]。还有 在同一时刻、在同一个穴位针刺,也会产生[南]不同的 针感方向,或同时产生几种针感方向。如曲[长]池穴可 传导至三间、合谷穴处、肺经的拇指内侧、[沙]上臂肩 峰部位、穴周部位等,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中]与针体 同时触及到不同的穴位组织结构有关,是否[医]如此, 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针感存留时间

不同的穴位及穴位不同的深度所产生的针感[康]存 留时间不同:有一过性,比如环跳穴等;有[复]的穴位的 针感持续时间与留针时间等同,如颈夹脊穴[理]等;有些 穴位针感的持续时间与针刺方法有关, 如针刺至一定 的深度产生针感后因持针不动, 其针感可持续很长时 间, 若针体一动, 针感即消失; 有时进针时没有针感, 当提针至某一深度时产生了针感。同样若持[疗]针不动, 针感亦可持续一段时间。 还有的针感在出针后留存一 定的时间,短则数秒,长则数分钟,个别针[培]感可存留 数小时或数天。

2 针感产生的条件

穴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 [2] , 孙老认 为穴位的组织结构由表皮至骨骼是立体的、[训]多层的、 多元的, 不同的腧穴组织结构不同, 产生的针感不同。 孙老认为,这些组织结构包括了已知的神经[学]、血管、 淋巴、筋(肌)腱、骨膜和未知的结构即现[习]代人们尚 未认知的经络系统。 笔者在针刺内关时针感有时向远 端放射,呈触电样,可能是触及了正中神经[网],有时局 部有沉胀感,可能针刺到血管或淋巴管,有[文]时针感可 传到胸前上部, 呈蚁行感或触摸感, 即气至病所现象。 又如针太冲穴时在胁下可出现触摸感。 这种现象的产 生很可能就是经络的作用。

现代有关研究 [3] 表明, 肥大细胞是 Toll 样受体 2 (Toll-like receptor 2,TLR2)激发启动针刺信息的穴 区物质基础。肥大细胞分布于结缔组织中,[章]并广泛存 在于小血管、 淋巴管周围。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有学者 [4] 开始研究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的关系,至今[来]方兴未 艾。有研究 [5] 发现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之间有“突 能样” 连接。 针刺 (作为一种刺激产生的机械作用力) 作用于穴区结缔组织或邻近的神经末梢引起[自]一系列 的反应,可使机体内的肥大细胞产生炎性反[湖]应;通过 提插、捻转等手法,会引起穴位局部组织的[南]肌梭旋转 或提拉,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最终激活神[长]经-内分 泌-免疫等系统而发挥针刺效应 [6] 。不难看出现代的 有关研究结果与笔者的上述观点不谋而合。[沙]

此外,针感的产生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中]有的 机体针刺时针感很弱,甚至无任何针感;有[医]的机体对 针刺特别敏感,针感特别强。针感亦与针刺[康]的深度有 关:即使同一个穴位,因针刺的深度不同产[复]生的针感 也不一样, 如内关穴有时针刺 1~5 mm时无任何针感, 但当针深至 5~10 mm 时产生了针感。针感与穴位的 组织结构亦有关, 有的穴位针感强, 有的穴位针感弱。 这是因为不同的穴位组织结构不同, 对针刺的应激反 应不一样, 这也说明了只有针体触到一定的结构组织 才能产生针感。

3 针感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理]而有 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疗]刺之道毕 矣。 ”针感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基础,针感的质量[培]是针 刺疗效好和坏的决定因素。

3.1 如何区别针感

3.1.1 以患者对针刺后的主观感觉来区别

针刺治疗是机械性刺激方法, 其作用于机体后产 生的刺激,可分良性刺激和恶性刺激。在临[训]床上我们 把产生机体需要的刺激量以内的刺激称作良[学]性刺激, 也称良性针感; 把产生刺激量超过机体需要以外的刺 激称作恶性刺激,也称恶性针感。酸麻沉胀[习]是良性刺 激和恶性刺激共有的感觉,恶性刺激是除良[网]性刺激 外,还有麻酥、刺痛和烧灼等令人难以忍受[文]的针感。 临床实践证明,针感的刺激量与疗效高度相[章]关。相对 来说患者感觉良性刺激较轻、量相对小,恶[来]性刺激较 重、量相对大。只有适度的针感才能产生疗[自]效,即有 效针感。

3.1.2 以运用的手法来区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同一种手法来讲,手法越[湖]重, 刺激越强, 刺激量越大, 反之, 手法越轻, 刺激越轻, 刺激量越小。 因此, 在用强刺激手法时, 应特别慎重, 否则手法太强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超出患者的耐受范 围,良性刺激就有可能转化为恶性刺激。强[南]刺激容易 导致晕针就是这个道理。

对不同的手法来说, 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刺激 量本来就有差别, 而不同的机体对刺激量的大小要求 也不同,某手法刺激量对甲体来说是良性刺[长]激,而该 手法刺激量对乙体来说则可能是恶性刺激,[沙] 比如同等 刺激量的提插捻转手法对年轻力壮的患者是[中]良性刺 激,而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可能是恶性刺激。[医]因此,临 床上选用手法时要因病施术切勿因术施病 [7] 。

3.2 针感的质和量

针感是由质(酸麻沉胀的感觉)和量(刺激[康]量) 两个方面决定的。 有人提出针刺入机体后所产生之酸 麻沉胀感觉即针感, 祖国医学也把这种针刺后的反应 称为“得气” 。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是有片面性的,这 是因为酸麻沉胀只是决定针感的一个方面,[复] 即是针刺 入后产生了酸麻沉胀的感觉, 然而产生酸麻沉胀刺激 的刺激量有大小之别, 如果刺激量超过了机体所需要 的范围, 那么产生这种酸麻沉胀感觉的刺激同样是恶[理] 性刺激。

好的针感才能产生好的疗效,针感越好疗效[疗]越 高,因此,在临床上既要求针刺时产生酸麻[培]沉胀的感 觉,又要求恰当的刺激量,两者不可偏颇,[训]如果只要 求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而忽视了刺激量的[学]大小,也 收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是常见 的。如笔者在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胃[习]痛、血管 痉挛性头痛等急症时,用提插捻转手法持续[网]行针 10~30 min,症状大多消失或明显好转,若在此[文]时即 出针,出针后 10 min 左右,其症状往往可再次发作。 若在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或缓解时,持续留针[章] 30~ 60 min (或更长时间) , 并间隔 10~15 min 行针 1 次 (或 在患者感觉症状发作时仍用上述手法再次持[来]续行针 至症状消失) ,如此间歇行针 3~5 次,很多急症可针 1 次即愈。孙老的行针手法即是在此实践基础[自]上总结 出来的。同样如果只注意量的方面,而忽视[湖]了质的方 面,一味的强刺激,有时不但收不到好的效[南]果,反而 产生了不良反应, 如有些患者针后疼痛的感觉残留数 天甚至数月,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长]

4 总结

综上所述,刺激是治疗的条件,针感是治疗[沙]的基 础,疗效是治疗的目的,没有刺激就无所谓[中]针感,没 有针感就谈不上好的治疗效果。刺激、针感[医]与疗效三 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针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机体的 反应表现出来的,与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康]度以及频 率的快慢、指力的强弱、留针时间的长短、[复]刺激腧穴 部位的多少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理],提插与 捻转的速度快,产生的刺激量就强,反之就[疗]弱;指力 强,产生的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留针时[培]间长,产 生的刺激量就强,反之就弱;捻转的角度和[训]提插的幅 度大,产生的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针刺[学]的腧穴和 感应强的部位多, 所产生的刺激量就大些, 反之就小。

对于同一个机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习],适应机 体需要的刺激总量应该是不变的。 虽然影响刺激总量 的因素较多,但是通过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网]、选取不 同数量的腧穴、调整留针时间的长短,同样[文]能使刺激 总量适应机体的需要。也就是说如同一机体[章],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适应机体需要的刺[来]激总量 为 A,A 可以等于提插和捻转的速度快,也可以等于[自] 留针时间长, 还可以等于刺激点多加留针时间长的总 和等 [8] 。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 “针之要,气至而有 效” 。针感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基础,针刺的疗效[湖]与针 感的性质密切相关。 以上种种针感现象说明针感是针 体触及到穴位组织结构的应激反应, 就是说当针体触 及到穴位的组织结构时才能产生针感, 针感的质量和 强弱与穴位的结构组织有关。 笔者认为针感的产生与 迎随、开阖和呼吸等补泻手法无关,这些补[南]泻手法的 产生缺乏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是医者意也[长]。古书记 载的“候气法” “催气法”等在临床上也没有实际意 义,也是医者意也。

孙老通过 60 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结合上述对 针感的新认识, 对传统针刺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 面的研究整理,提出孙氏针刺手法。孙氏针[沙]刺手法的 内容包括“单式针刺手法” “复式针刺手法” “孙氏无 痛针刺法” “孙氏行针法”等 [9] 。孙氏针刺手法操作简 单,实用性强,明显提高了针灸疗效。特别[中]适用于某些 急症和传染病的治疗, 大多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0] 。

本文是孙老通过 60 余年自身针感体验研究针感 现象的总结,并首次提出了“针感是针体触[医]及到穴位 组织结构的应激反应” 和 “穴位的组织结构是立体的、 多层的、多元的”等新观点,文中的有些内[康]容和论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 希望中医界同仁共同努力对针感的现象运用[复]现代 科技的有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宋言壮 孙红兵 李西亮 钟坚娥 卜利伟 孙学全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