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敏感点”等。凡无固定部位和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针灸和按摩治疗穴位的,叫“阿是穴”。它和经穴、经外奇穴一样,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穴位。若阿是穴取得准确,应用恰当,对一些病症确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阿是穴的起源
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以痛为俞”[文]的记载。提出了凡是痛处就是穴位的说法。[章]阿是穴这一名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来]金方》中就开始提出来的。千金方载:人有[自]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湖],即得便快或痛,即说“阿是”,灸刺皆验[南]。
元代、明代称阿是穴为“不定穴”。如王国[长]瑞著的《玉龙歌》中写到“浑身疼痛疾非常[沙]。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中]临时要度量”。指出了阿是穴存在于全身疼[医]痛的某些部位,再根据痛点所在的位置,决[康]定给予针刺的深浅,或者用灸法治疗。明代[复]杨继州对“不定穴”的觧释说:“不定穴即[理]痛点”。
《医学纲目》中,因其强调感应,把压痛点[疗]称为“天应穴”。以上说明都是以“压痛点[培]”来定取穴位的。
近代,因患部或非患部有敏感现象或阳性反[训]应点,所以又有“敏感点”、“反应点”之[学]称。
“阿是穴”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进一[习]步发展到用来检査、诊断疾病方面。如盖国[网]才编写的《穴位压痛辨别诊断法》,就是从[文]穴位的压痛轻重上,来辨别诊断疾病的。现[章]代医学在某些方面也很重视痛点的作用。如[来]《运动创伤检査法》一书中,就是根据创伤[自]的部位出现某些压痛点,来确定是属于何肌[湖]肉、韧带、肌腱或哪条神经受损的。如“压[南]痛点在脊椎棘突之间的,可能为棘间韧带损[长]伤”,“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可能有肩[沙]袖或三角肌的损伤”,“膝外侧有囊性肿物[中]或结节状痛的,可能为膝外侧疼痛症候群”[医]等等。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某些病症,不管是表证、里证或外伤,都有[康]可能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反应出痛点来。一般[复]这些痛点与病变所在的部位、脏腑经络的循[理]行路线有密切的关系。
1.在病灶附近:是指痛点的出现多在病局[疗]部和周围。如腰扭伤的病人,压痛点多在腰[培]的两侧腰眼处,或脊椎间;又如肩、肘、膝[训]、踝关节病变的痛点大多反应在局部和周围[学]。
2.在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指病变的痛[习]点出现在脏腑所在部位和经络的循行路线。[网]根据过去已被证实的有关经验认为,患心脏[文]病的人,心前区和左肩背有痛点;阑尾炎的[章]患者,在足阳明经的循行路线上,阳陵泉的[来]下方可能有压痛点。另外,五脏六腑的病症[自],有可能在背俞穴上有敏感反应点,正如《[湖]灵枢·背腧篇》中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南]其处,应在中而痛觧,乃其俞也。”因为脏[长]腑之气输注于背俞穴,所以从按压诊査背俞[沙]穴的敏感现象时,可以知道脏腑的病症。
3.根据病人对痛点的主观感觉:
疼痛感:凡按压体表的敏感点,病人主观感[中]觉为以疼痛为主,称为“疼痛感”。如三叉[医]神经痛、枕神经痛、腱鞘炎、急性扭、闪伤[康]的敏感点,可能为刺痛或闪电样痛。
酸痛感:指在按压之处,病人主观反应为酸[复]多痛少感觉,称为“酸痛感”。如肾虚腰痛[理]、慢性痹症、关节痛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阿是[疗]穴,多表现为酸痛现象。
胀麻感:指按压敏感点时,病人主观感觉是[培]以酸麻为主,并向一定的方向放散,称为“[训]胀麻感”。如少数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学]患者,其敏感点表现为胀麻感,可向手指或[习]脚趾放散。
舒适感:在按压病人的痛点时,病人表现出[网]轻松、欣快或舒服感觉,称为“舒适感”。[文]如有些头痛患者其痛处喜按,按之舒服而痛[章]减。
阿是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的取穴原则分为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来]局部取穴、远近取穴、俞募配穴,以及经验[自]用穴等,而阿是穴在临床运用中,也应根据[湖]病症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配穴。
1.单独应用:凡只需取用阿是穴就能治愈[南]疾病的,就单独取用阿是穴即可。如:肱骨[长]外上髁炎、落枕、腱鞘囊肿、腱鞘炎以及棘[沙]间韧带损伤等病症,只要阿是穴明显,且固[中]定不移、以痛为主的,不论是针灸或按摩,[医]都可以単独取阿是穴,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康]
如落枕症,可在耳朵的敏感点(在耳舟的1[复]/3与耳轮下脚的平行处),观察治疗上百[理]例患者,其一次治愈率为92%。如患者张[疗]某,患颈项痛三天,头不能左右盼顾,在双[培]耳的敏感点上施以针刺,行针20分钟后,[训]其颈项痛止,活动自如,一次治愈。
2.配合应用:指配合其他经穴才能起到较[学]好治疗作用,称之为配合应用。
典型病案
如李某某,男,40岁,因腰扭伤致左侧腰[习]腿疼痛十个月,多方治疗半年未愈。经诊断[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疼痛不能行[文]走,上下床,每晚只能睡二、三小时,还需[章]服去痛片及安眠药,生活不能自理。
检查:左下肢直腿高举40度,腰三、四椎[来]旁左明显压痛并放散至脚,左小腿肌肉比右[自]侧细2.5厘米。经用当归液加普鲁卡因,[湖]在腰部阿是穴上施治,第一次治疗后疼痛明[南]显减轻,当晚不服任何药物,能睡六、七小[长]时。后又配合环跳、殷门、阳陵泉、飞阳等[沙]穴治疗,一周后就能自己料理生活,经一个[中]多月治疗而痊愈。随访三年多未发。
通过“阿是穴”的临床应用,观察到其疗效[医],也是通过对经络的疏通,气血的调整,达[康]到经络“通则不痛”而取得的。
临床实践证明,阿是穴也和其他经穴一样,在针刺或按摩时,要“得气”才能起到较好疗效。对“阿是穴”进行施治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筛选。一般来说,凡病情急,病程又短,阿是穴明显且以痛为主的,适宜针刺、温针或电针治疗;凡因寒湿较重的痹证,其阿是穴多以温针、火针为佳;若阿是穴浅表,或在筋边、骨边宜用灸的方法施治。(贾佩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