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竹箸头大: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灸上关穴治眼病,“日三七壮至二百外,炷如细竹箸大”。又《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承浆穴下引《小品方》:“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之不过四七,艾炷不须大作,只依竹箸头大。” (12)梧桐子大:如《肘后备急方》卷五的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
点击电话咨询申申老师吧~~~
(13)苍耳子大:如《千金翼方》卷十七,治疗中风灸百会等七穴,“其炷如苍耳子大”。又宋窦材《扁鹊心书》的窦材灸法亦云:“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
从而奠定了平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平衡针灸学将心理、生理各方面功能或状态的自身动态平衡确认为人体的健康基态。把由心理、生理和社会(包括自然)的各种健康基态平衡破坏(失衡)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视为病因。把机体各种机能平衡状态向失衡状态转变的过程视为基本的病理过程。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动态变化,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设法调动 机体自身的平衡机制促使平衡失调向新的平衡转化,达到新的健康基态。 现以定名定位的常用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9个,上肢部11个,胸腹部3个,脊背部3个,下肢部12个。穴位标准化命名由穴位汉语名称和英语代号构成,如臀痛穴(BP-UE1)。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为基本原则,平衡针灸 学的穴位主要分布于四肢,取穴原则以定位取穴、对应取穴、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为主。平衡针灸强调临床用穴要少而精,以单穴针刺为主,对复杂病证也有灵活配合应用的方法。15594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