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传记所载病案的记录方式与以上所列举两例大同小异,仅以此两个医案来分析淳于意的看病方式,暂不涉及医理分析。御使成来看病说头疼,淳于意诊完脉后便对病做出诊断,说明病因为醉以入房所致,并预言疾病不治。当问及为何淳于意如此判断,淳于意描述了病人的脉象,并分析了脉理。又来了一个病人,淳于意诊完脉后说出了病人的病名与病因,通过病人验证果如所言,即处方,三剂病愈。整本医案中淳于意对疾病的病因、病性以及预后的判断全是通过脉象。再看一下张仲景的医案。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点击电话咨询申申老师~~手机号就是微信号,加微信送中医教程。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文],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章]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来]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伤寒论》[自])” 从内容可以看出,应该为弟子对老师(当为[湖]张仲景)治好的一个医案的提问,弟子问有[南]一个病人经别人治疗加重,老师诊完后处方[长]并告知病人半夜就会好,结果和老师所言一[沙]样,学生不解。老师回答了这个病人脉象特[中]点并分析脉理,可以看出张仲景对人体疾病[医]的认识主要通过脉象,而非症状。
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地方节录下来,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是又进了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待到一定时候,笔记积累多了,便可分类归纳,这便是文章的雏形了。 这四到,不仅互相关联,而且互相促进。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三年,我在上海中医院校任教时,由于教学须编讲义,写稿须找数据,只好多读多看,勤记勤想,周此在中医理论方面提高较快。15722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