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如“一妇人久积怒,病痫,目上视,扬手掷足,筋牵,喉声流涎,定时昏昧,腹胀痛冲心,头至胸大汗,痫与痛间作,??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内间,又灸鬼哭穴,余证调理而妥”(《丹溪心法》)。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载述刺灸治疗的56个病证中,灸疗约占十分之八,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
咨询申申老师吧.加手机号的微信送学习资料.送视频学习.
并提出“阴毒疾势困重,??则灼艾法惟良。”(《世医得效方·集论说》)导阴毒宜灸的观点。在施灸方法方面,则不采用晋唐时期动辄百壮的做法,常因病证、因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或灵活地“大小以意斟量”,以定艾炷之大小。且多数用七壮、二七壮、三五壮等。还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防止感染,确为经验之谈。 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医学从成熟而又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偏重针法的应用,但灸法也有一定的进展。 灸法论著明显增多 明代是我国针灸史上重要的文献总结时期。据史料记载及现存的医籍统计,明代以前有关灸疗的专著相对较少。以明代为界,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中国针灸医籍荟粹》等书的考证:明代以前的灸疗书籍,包括史书上有记载但已亡佚了的有:《歧伯灸经》(宋史)、《亡名氏灸经》(隋志)、《曹氏灸方》(隋志)、《曹氏灸经》(隋志)、《雷氏灸经》(新唐志)、《崔氏骨蒸病方》(宋志)。《亡
窜通行十二经,调理五脏六脏,偏于治内,而药锭灸重用硫黄,火燃烟熏以治外为主,对于痈疽肿毒、跌仆损伤、风湿痹痛等症又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15576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