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针灸甲乙经》:“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两旁各五分陷者中,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五分,灸五壮。”
[别名]上门,上关,幽关。
[穴名解]幽,指陷微。足少阴脉气行至本[文]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廊之阳。冲[章]脉在本穴与足少阴交会后即散于胸中,“两[来]阴交尽,故日幽。”足少阴脉气由正经行人[自]胸廊之门故而得名。
[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湖]线旁开0.5寸。(图8—11—8)
幽门穴位位置图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南]腹直肌。浅层布有第6、7、8胸神经前支[长]的前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上[沙]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6、7、8胸神[中]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静脉。
[取法]仰卧,先取脐上6寸的巨阙,再于[医]其旁0.5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脐上6寸,旁开0.5寸。
[刺灸法]直刺0.3—0.6寸;艾炷灸[康]5—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左侧[复]幽门穴的深部是肝左叶,勿深刺,以防刺伤[理]肝脏。
[功用]清热解郁,和胃化湿。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疗]泻,痢疾,胃痛,胃脘胀,不嗜食,小腹胀[培]坚,妇人乳痈,胸痛引腰背,健忘等。
[配穴举例]配内关、梁丘,主治胃痛,呃[训]逆,腹痛;配支沟、阳陵泉,主治胁痛,肋[学]间神经痛。
[现代研究]针刺幽门可使胃蠕动减慢。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肋问神经痛,眼结膜充血,支气管炎,肝炎,妊娠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