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诊察——提高针灸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灵枢·刺节真邪》曰: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 而下之” ,强调经络腧穴诊察是针灸临床诊疗的第一步。但现在针刺时多以腧穴标准定位为是,在某种程度上 影响了针灸疗效。笔者在医教研工作中关注经络腧穴诊察的理论及实践,在此以腧穴诊察为重点,浅谈体会。
1 腧穴内涵,是病理状态下动态变化的立体结[文]构;腧穴定位,应依据标准定位结合诊察所[章]得而确定
业界对腧穴内涵具有共识性,即气血输注之[来]处、病症反应点、治疗刺激点,但临床及科[自]研中常忽略其“病 症反应点”的含义。诚然,患者当下的穴位[湖]( “病症反应点” )常与标准定位重合,依据国家标准定位施[南]针自 然妥当,但不乏与标准定位不一致者,若圉[长]于标准定位施治则影响疗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出腧穴是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非皮肉筋骨” , 强调其功能性和动态性; 《灵枢· 背 腧》曰: “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沙]其腧也” ,强调腧穴定位应重在切按。透刺法也显示[中]针体 所在组织层次可影响疗效。此等均说明腧穴[医]是有层次的立体结构,其体表位置及范围、[康]内在深度受经脉脏腑 变动、环境及体质等影响而呈动态变化,在[复]病理状态下尤为突出。
赵京生教授认为,腧穴是针灸实践中历验的[理]体表固定施治处,其获得是经验性的,包括[疗]术者、受术者和 病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性。朱兵教授[培]从神经节段认识穴位功能的特异性,収现脏[训]腑病在相应神经皮节 区域呈现规律的牵涉性“敏化”反应,与穴[学]位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征相符。陈[习]日新教授提出穴位是 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腧[网]穴的“状态之别”较部位之别更有意义。
近 10 余年来,我们依据腧穴是“病症反应点”的[文]内涵,结合经络腧穴诊察取穴施术,提高了[章]临床疗效。
2 腧穴诊察,是辨病位、取穴处方的重要依据[来];在腧穴反应点施治,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选[自]择
针灸临床中尤以经络辨证为重,但文献报道[湖]显示:①经络辨证被淡化而多偏用大方脉辨[南]证施治;②由于 对经络辨证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将“部位[长]/病候–经脉”的简单对应关系理解为“经[沙]脉辨证” ;③对于与经络 辨证密切相关的经络腧穴诊察的重视度明显[中]偏低;④腧穴诊断研究多着眼于与功能解剖[医]的对应性,弱化中医 特色辨证方法等。
笔者认为,经络辨证的核心在于辨病位,包[康]括辨经络归属和辨组织层次。经络腧穴诊察[复]作为经络辨证的 关键技术,意义在于:第一,了解相关病变[理]经脉中,反应最明显、最应调治的经脉;第[疗]二,掌握在主要病变 经脉上,反应最明显、最应选取的腧穴;第[培]三,确定腧穴的真正位置所在(参考诊察所[训]得) ;第四,确定病变 局部的组织层次,为针刺深浅等提供依据。[学]本团队研究収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在阴陵泉[习]、三阴交、蠡沟有压 痛等阳性反应;原収性痛经患者在三阴交、[网]地机、阴陵泉的压痛会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文],且在穴区反应敏感 点针刺,即刻止痛效果更为突出。另如蛇串[章]疮的诊疗中,基于局部皮肤轻触痛的典型特[来]征,辨患部病位在皮 部,以局部围刺、平刺为佳。当然,还可借[自]用声、光、电、热等现代检测手段获得反应[湖]点。但笔者认为, “审、 循、切、按”的传统揣穴方式始终是针灸临[南]床行之有效的指导选穴、定位、施术的手段[长]。
3 如何定位腧穴,引发对针灸科研问题的思考[沙]
针灸科研设计中常用邻近非穴对照比较,近[中]年来,其科学性受到质疑。一方面,临床中[医]収现,同一患者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敏化腧穴的位置和面积[康]常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在病理情况下面积会[复]扩大,而刺激敏化腧 穴极易引収循经感传,增强疗效,因此,邻[理]近非穴很可能恰是应取穴之处,可能产生与[疗]标准定位点相同甚至 更佳的疗效。应否考虑:如此非穴对照,极[培]有可能提高了对照组的疗效?另一方面,基[训]础研究収现,穴位与 深部组织神经支配节段相同的体表区域相关[学],可随后者功能变化而相对处于“静息态”[习]或“激活态(敏化) ” , 故邻近非穴无法排除仍处于治疗穴范围的可[网]能。
总之,重视审、循、按、切以定穴施术,当[文]是认真思考的问题。若能进一步将经络腧穴[章]的动态性与疾病 变化综合分析,寻找取穴规律,对提高临床[来]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赵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