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为盆腔性疾病的后遗症,主要指输卵管、卵巢及腹膜间的粘连、瘢痕及输卵管堵塞等,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小腹和腰部坠胀性疼痛,偶尔可有低热,有时伴肛门坠胀不适,在月经前后、性交后,或劳累后,症状会更加明显。其远期后遗症有慢性盆腔痛、性生活不适、下消化道症状、不孕等。
中医学中并无慢性盆腔炎的病名记载,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散在于对“妇人腹痛”、“癥瘕”、“不孕”、“带下”等疾病的论述中。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胞室空虚,不洁性生活,用纸不洁或房室所伤,防范不慎,外邪乘虚而入,日久邪气结聚胞室,留滞下焦,阻碍气血运行,形成湿、热、瘀留而不去,聚而不散,虚实夹杂而发为本病。
隔药饼灸是艾灸、中药、经络、腧穴相结合[文]的综合疗法,利用艾炷燃烧的热力,加速血[章]液循环,药物发散走窜,通过扩张的毛孔渗[来]透入穴位,出现迅速而强大的药理效应,从[自]而发挥药物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达到调[湖]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浙江中医药大学[南]汪慧敏教授擅以隔药饼灸结合针刺治疗本病[长]。笔者有幸跟随临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沙]如下。
选用制附子、赤丹参、川楝子、酒延胡索等[中]温经活血散瘀、理气调经止痛类药物,打粉[医],以20%酒精调制,用模具压制成直径3[康]cm,厚0.5cm的药饼。根据汪慧敏多[复]年临床经验,药饼与艾炷体积比例为3:2[理]时,药饼温度可达到42℃,此温度既能有[疗]效地通过艾灸热源将药饼效力传导至皮肤及[培]深部组织,又不会因温度过高而烫伤患者皮[训]肤。由于一般艾灸烟雾较大,容易引起呛咳[学],并因此不易在国外推行灸法,汪慧敏经过[习]多方研究改进,找到了一个可以使诊室基本[网]无烟的方法:先用95%的酒精将艾绒调制[文]做成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待酒精完全[章]燃烧至基本无烟,此时再将药饼置于患者穴[来]位上。根据灸法“先阳后阴”原则,首次治[自]疗选择背部穴位次髎施以隔药饼灸,第二次[湖]选用腹部穴位关元,隔日1灸,交替使用,[南]每穴灸2壮,体针选用子宫穴、四满、曲池[长]、支沟、足三里、地机、承山、三阴交、太[沙]冲等,平补平泻,留针45分钟,隔日1次[中],10次为1疗程。
本法选用的赤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酒[医]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药能[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结缔[复]组织增生,加强炎性组织的软化吸收。红藤[理]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制附子温补脾肾,散[疗]寒止痛,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以上药物共[培]奏补虚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关元为任脉补益保健要穴,又为足三阴经交[训]汇之处,灸之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调整内分[学]泌,达到补益作用,适用于免疫相关的妇科[习]疾病的治疗。次髎穴位于腰骶部,与痛经部[网]位很近,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文]脉、足少阴经和肾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章]同出胞宫,“一源而三岐”,故取次髎有调[来]理冲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自]功,可使冲任之脉通畅,气血旺盛,通行无[湖]滞。另外,《医学入门·针灸》载:“凡药[南]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于慢性[长]盆腔炎炎症位于盆腔,部位较深,一般药物[沙]难以到达,所选的关元、次髎为任督二脉下[中]腹部的穴位,均接近盆腔,通过艾灸热源和[医]药饼效力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康]状态,有利于炎症包块的吸收和消散,改善[复]盆腔充血、瘀血及慢性瘢痕粘连,达到止痛[理]消炎的目的。再结合针刺相关穴位,使得经[疗]脉通畅,气血通行,通则不痛。
病案举例
裘某,女,43岁,职员。2009年4月[培]就诊。患者下腹疼痛及腰骶酸痛反复发作6[训]年余,加重1周。患者6年前行刮宫术后出[学]现下腹疼痛,腰骶酸痛伴白带量多,色黄。[习]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多方治疗均无[网]显著效果,常因劳累和经期抵抗力降低时症[文]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大小正常[章],活动度差,压痛。双侧附件有片状增厚,[来]压痛,左侧明显。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自]常,左侧输卵管增粗,少量盆腔积液,诊断[湖]为慢性盆腔炎。给予隔药饼灸次髎、关元;[南]针刺曲池、支沟、中极、子宫穴、足三里、[长]地机、三阴交、委中、承山、太冲治疗。
治疗1个疗程后平日腹痛明显减轻,继续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仅在经后、劳累或性交后出现轻微腹痛。6个疗程后诸症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均无压痛,盆腔积液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