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煎膏:唐时称“煎”。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靡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
2、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3、硬膏: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文]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章]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来]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自]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铅膏药:指药料用植物油炸取成分后,与[湖]铅丹化合而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制品。主要为[南]油酸铅,在加工中由于铅丹的应用比例及加[长]热时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以得到色泽和硬[沙]度不同的制品,色泽由白色、黄色乃至黑色[中],通常黑色者多。用章丹(四氧化三铅)制[医]成的称“黑膏药”,加铅粉(碱式碳酸铅)[康]者称“白膏药”。最早铅膏载于晋葛洪《肘[复]后备急方》卷八——成膏:“清麻油十三两[理],菜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滤[疗],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培]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训]”由此可见,南北朝时的铅膏,就是今天所[学]称的基质;后世逐渐发展,在基质上加入主[习]要药物,疗效更为提高。此剂型亦为现时常[网]用剂型之一。
②松香膏:这是一类无铅膏药,系用松香和[文]油脂类为基质,与药物合成的硬膏剂。制作[章]有类似铅膏药的方法,也有捣碾而成的。
③橡胶硬膏:又称“橡皮膏”,以橡胶为基[来]质,制作而成的一类含药或不含药的外用制[自]剂。
④巴布膏剂:这是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湖]骨架材料,添加充填剂、增粘剂、保湿剂、[南]交联剂及交联调节剂制成基质,加入中药提[长]取物后,经摊涂、切割、包装而成的现代外[沙]用膏剂。
⑤透皮贴剂: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中]材料制成,药物可透过皮肤起局部及全身治[医]疗作用的一类新型制剂。
4、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康]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复]贴于人体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制剂。又称“[理]薄药”、“敷贴”、“糊剂”。根据赋形剂[疗]的不同,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培]包括临时调剂和制剂制备两个内容:
①临时调剂:多采用新鲜药材或药材饮片,[训]捣粘或添加溶剂混匀,外敷。
②制剂:经加工后的药物粉末包装,或将药[学]物粉末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外用糊状制剂成[习]品。一般固体粉末含量达25%以上,稠度[网]较高。外观类似软膏剂,但其硬度高、吸水[文]性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
另外,现代的“涂膜剂”亦应列在此范畴。[章]涂膜剂是将药物及高分子成膜材料溶解于有[来]机溶剂中制成的一种外用液体涂剂。涂于患[自]处,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可保护创面,而[湖]且可逐渐释放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