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取法】正坐垂或仰卧位,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搏动处取穴。
穴位定位所用的“寸”和我们日常的概念不[文]同,而是指的“同身寸”,什么是同身寸?[章]
冲阳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冲阳穴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来],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自]脉搏动处。
【主治疾病】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湖];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南];
4.其它: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
1、配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2、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长]、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沙]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3、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中]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医])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康]二楔骨。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有足背[复]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理]静脉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针[疗]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培])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训]骨膜。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刺灸法】
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学]局部酸痛。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习]钟。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别名】会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网],会骨穴。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文]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章]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来]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自],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湖]名。
2)会原穴。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南]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长]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沙]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中]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穴。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医]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康]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复]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理]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穴。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疗]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培]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训]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学]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习]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穴。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网]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文]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章]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来]为胃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自]气。
【运行规律】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湖]部。
【功能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单穴临床应用】
【冲阳穴治疗网球肘】
网球肘,为肱骨上髁炎之俗称。其临床表现[南]为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长]伸肘动作时加重,不能绞毛巾、扫地,局部[沙]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其属于祖国医[中]学中脚步穴位伤筋、痹证等范畴,系由肘部[医]外伤或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康]凝滞,络脉痰阻而发为本病。许多针家囿于[复]“疼痛取阿是”之说,临床仅取局部穴位,[理]故疗效欠佳。其实远道选取效穴治疗本病,[疗]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方法:
取穴: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姆长伸肌腱[培]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操作: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取患侧冲阳穴[训],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要求[学]得气明显,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习]0~30分钟。
【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网]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文]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章]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来],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自]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湖]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南]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长]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沙]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中]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 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医]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康],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 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复]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理]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疗]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培]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训]健脾化痰。
【电针冲阳穴治疗疼痛】
电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多数是采[学]用电针刺激法。在治疗疼痛病症时,采用病[习]灶附近及远距离穴位都有很好的镇痛效果。[网]如牙痛针颊车穴、下关穴、冲阳穴有同等的[文]疗效。使用频率为每秒钟100~200次[章]为最理想,输出功率以肌肉明显的收缩或患[来]者感觉较麻为限,镇痛所需要的刺激时间一[自]般30分钟以上。
【现代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
1、针刺冲阳穴,在X线下观察可见胃蠕动[湖]减慢。对心脏也有一定影响,针之可引起心[南]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在心电图上可看[长]到P波、R波、P-R间期、Q-T间期的[沙]持续延长,但不十分明显。
2、张海蒙为观察健康女性月经前后穴位伏[中]安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自制的智能型穴位[医]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性月经前[康]、中、后太白、冲阳穴进行伏安特性检测。[复]结果:月经中和月经后太白和冲阳大部分扫[理]描点电阻值均高于月经前。提示穴伏安特性[疗]随月经周期中不同的气血盛衰而变化。
3、王捷生等观察穴位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与结果:在对97名正常人、25名献血者和10具尸体冲阳穴伏安曲线的检测中观察到,正常人冲穴阳穴伏安曲线具有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尸体冲阳穴伏安曲线的惯性面积显著小于正常人,其非线性和惯性特征程度明显降低, 而正常人冲阳穴伏安曲线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献血者冲阳穴上依然明显存在,献血者冲阳穴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仅于献血后第4d明显大于正常人,至第7d即得到恢复。结论:结果提示,存在于人体活体的穴位的某些功能特征在尸体上不复存在; 人体献血后的功能恢复是迅速的,献血对机体的影响是短暂而轻微的,冲阳穴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及气血盛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