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方剂 / 正文

方剂艾附暖宫丸的组成用量_艾附暖宫丸方歌诀和剂量

《中国药典》:艾附暖宫丸

处方组成

艾叶(炭)120g 香附(醋制)240g 吴茱萸(制)80g 肉桂20g 当归120g 川芎80g 白芍(酒炒)80g 地黄40g 黄芪(蜜炙)80g 续断60g

性状

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文]味甘而后苦、辛。

炮制

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章]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小蜜[来]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自]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用法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湖]一日2~3次。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南]艾附暖宫丸

处方组成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 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长]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沙]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中]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黄色、白色软[医]者)各60克 当归(酒洗)90克 续断(去芦)45克 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康]

制法

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温经暖官,养血安胎。妇人子宫虚冷,带下[复]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理]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疗]久无子息。(不孕)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培]

注意

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摘录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直指附遗》卷[训]二十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组成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3两,香附(去毛[学])6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5升,以瓦罐[习]煮1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网](去枝梗)2两,大川芎(雀胎者)2两,[文]白芍药(用酒炒)2两,黄耆(取黄色、白[章]色软者)2两,川椒(酒洗)3两,续断([来]去芦)1两5钱,生地黄(生用)1两(酒[自]洗,焙干),官桂5钱。

制法

上为细末,上好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湖]

功能主治

温暖子宫,调经止痛。主妇人子宫虚冷,带[南]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长]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沙],久无子息。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注意

戒恼怒、生冷。

摘录

《直指附遗》卷二十六《回春》卷六:艾附[中]暖宫丸

处方组成

南香附米1斤(4两醋浸,4两汤浸,4两[医]童便浸,4两酒浸,各浸1宿,焙干),北[康]艾叶(焙干,捣烂,去灰,醋浸,炒)4两[复],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理],熟地黄(姜汁炒)1两,玄胡索子(炒)[疗]2两,甘草(生用)8钱。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培]带下。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米汤送下;酒亦可[训]

摘录

《回春》卷六《女科切要》卷二:艾附暖宫[学]

处方组成

艾叶、香附(四制)、玄胡、熟地、甘草。[习]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血癖;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网]白带下。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米汤送下。

摘录

《女科切要》卷二《古今医鉴》卷十一:艾[文]附暖宫丸

处方组成

南香附子(去毛净)1斤(分4制:酒浸4[章]两,醋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来]3日焙干,为细末),北艾叶(温水洗净、[自]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2两,[湖]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白芍(酒洗[南])2两,熟地2两。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理气补血,调经种子。主妇人百病;妇人经[长]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冷,不能孕育。[沙]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淡醋汤送下。

各家论述

1.《医林纂要》:四物以荣肝血,艾、附[中]以暖子宫,醋以敛之,使不妄行。要以温养[医]子珠,而为生物之本。

2.《成方便读》:凡妇人调经一法,首先[康]理气,以气顺则血亦顺也。夫血气者,喜温[复]而恶寒,寒则难于生育,温则易于成孕。故[理]方中以香附理气分,艾叶暖子宫,合四物而[疗]用,宜乎可治以上诸证也。

摘录

《古今医鉴》卷十一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