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功能。《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骨节”的生理功能。《内经》又认为:邪气侵袭人体,“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才舍于孙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络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这是邪气通过经络从体表皮毛而逐渐里传入五脏六腑的病理过程。当然,通过经络的联系,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阳上亢可见目赤、头痛;肺疾可见胸痛、咳嗽;心疾可见胸闷、心悸;脾疾可见湿困疲乏;肾疾可见腰膝酸软等。
推拿治病,尤其是对内、妇科疾病的推拿治[文]疗,经络学说更具有指导意义。推拿时主要[章]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来]变的附近或按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手[自]法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湖]治病的目的。如太阳头痛取风池;阳明头痛[南]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内关等。[长]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对指导推拿治疗具有十[沙]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中]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而较[康]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复]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其[理]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疗]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培]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训]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学]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习]即为十四经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网]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文]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章]强烈,疗效比较显著。所以,每谈及经络也[来]一定离不开腧穴。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自]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例如[湖],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南]的一个个车站。而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奇[长]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为分布于十四经[沙]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中]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