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后要注意两点,一是针刺的角度,二是深度。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根据针刺部位是否肌肉丰厚和是否适宜深处而定。 深度:要看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来选择,而不是单一选择,比如不见得身体强壮、结实就可以深刺,还要根据病情等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行针 《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的是针刺要得气才能效果好。那得气已否,主要看行针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行针手法: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湛江针灸培训班.针灸培训教学班咨询申申老师吧.加手机号的微信送学习资料.送视频学习.
2、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3、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4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6、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留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五、出针 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15133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