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医书,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都是先谈医理,后谈脉理,后分谈各病的证与治。很多人看了张元素的书,只记得头痛需用川芎,于是一见头痛便用川芎,亦是时验时不验,原因为只有学会张元素的辨五脏脉法,然后在主方的基础上按此加减才会有高效。再到明代的《医宗必读》、《景岳全书》等都是如此书写体例,再往后中医就混乱了。 拨开迷雾的方法 任何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在经历多人传话之后,就会失去原始的意思,很有可能再传回来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句话是自己原先说的那句话。任何一个传承,在流传了上千年之后,难免会有基本概念的混乱,会失去原始的意味,从后世书很难入得经典的门,所以我还是要反复强调学中医的重点:放下自己的一切知见,深入学习经典。无论迷雾多深,我们沿着经典指引的方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行,后一定能达到目的地。
点击电话咨询申申老师~~手机号就是微信号,加微信送中医教程。
那时中医界出版的医学刊物可分为三个类型:一为中医学术团体主办的,如《神州国医学报》、《中医杂志》等,一是以研究学术,交流经验为宗旨的,如张赞匿主编的《医界春秋》,陆渊雷主编的《中医薪生命》等;一为宣传中医常识,唤起民众注意卫生的,如陈存仁创办的《康健报》,吴克潜创办的《医药新闻》,朱振声创办的《幸福报》等。但总的来说,当时研究学术未成风尚,刊物稿源常虑不足,因此更促进了我对写稿的兴趣。 另外,那时要在十里洋场以医业立足,颇不容易,大都先做善堂医生,取得民众信仰,然后自立门户。如陆渊雷是善堂医生,章次公是红十字会医院医生,徐衡之家境宽裕,自设诊所。由于崇西抑中,设备完善的西医院专为官僚富商服务,贫困的劳动人民只能到善堂求医。即如《神州国医学报》编辑吴去疾终因业务萧条,抑郁而死。又我老友张汝伟,虽自设诊所,却无病人上门,赖其女资助,生活艰难。那时上海虽有声望的中医,但为数不多,太多数中医同道门庭冷落,为柴米油盐操心,那有心情研求学术。回忆往事,令人感叹不止。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千方百计排斥和摧残祖国医学。一九二九年,国民党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案,并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立即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对。全国各地中医团体代表聚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向请愿,强烈要求取消提案。当时裘吉生、汤士彦和我等,作为杭州代表出席会议,强烈呼吁,一致反对,迫使国民党不得不取消了这个提案。15722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