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及功用。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
养神全形。神对人体功能起着主宰和调节的[文]作用,精神活动的异常变化会影响人体功能[章],使气机发生紊乱,从而造成精神和躯体的[来]疾病。三国时期嵇康就在《养生论》中说:[自]“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湖]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南]哀七日不饥。”充分说明了人之“神”对形[长]体的这种主宰作用。因此,养生之养形要特[沙]别重视对精神的调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神的[医]具体方法,是要做到“恬淡虚无”“无恚嗔[康]之心”“以恬愉为务”,即减少过度的欲求[复],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从而达到“精[理]神不散,形体不敝”的目的。养神还要“志[疗]闲而少欲”,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自控[培]能力。不良的精神刺激会危害形体健康,甚[训]至会导致“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的严重后[学]果。只有“不惧于物”,维持良好的心理状[习]态,精神情志少受外界扰动,才能促进形体[网]的健康。
另外,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保持精神状态的[文]“古井不波”,难免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章]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五志”变动。养神[来]要严防大怒、大喜等,五志超过常人承受能[自]力则会引起情志疾病。因此养生者还应该培[湖]养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旅游[南]、运动等,以使自己在情志波动时,能通过[长]这些兴趣爱好而很快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沙]回归正常。
养形安神。形健则神旺,《类经》中说:“[中]故欲养神者,不可不谨养其形。”在这方面[医],中医养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康]一,慎起居,适劳逸。起居关系到形神的调[复]节,“起居有常”才能保证健康,精力充沛[理],精神旺盛。“常”除了指注意作息有规律[疗]外,养生尤其不能忽视人体的作息时间对四[培]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做到内外环境相[训]统一。养生的“劳逸结合”,要做到的是“[学]形劳而不倦”,就是适当劳动或运动而不至[习]疲倦,不过度地劳心、劳力。所以,起居有[网]规律和劳逸适度是保持精充气足神旺的不可[文]缺少要素。其二,注意饮食调节,尤其注意[章]防范饮食不节、五味偏嗜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来]。近年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自]的普遍重视,饮食结构、饮食搭配、合理膳[湖]食等已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可以说,人人都[南]是家庭的饮食保健师,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长]养生者的幸运。其三,节欲保精。古人说“[沙]皓齿蛾眉,伐性之斧”,这句话虽然有几许[中]偏颇,但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忠告。所以《[医]素问·上古天真论》把“醉以入房,以欲竭[康]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复]列为早衰的重要因素,当为养生者所警惕![理]
嵇康之《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即养生应从形与神两方面入手,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生命状态,如此则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此诚可谓养生者的珍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