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老年生命科学界(包括医学科学界)通常认为人的期望寿命为120岁左右,这和我国《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记载一致,也与《黄帝内经·天年》以“人之寿百岁而死”,即所谓“度百岁乃去”大体相吻合。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我国古代有过很多传说,如称四川彭山的彭祖活到880岁。西方同样有很多类似的美妙传说,如《圣经》载Methuselah活到969岁。的确,人生即使活到100岁,也不过3万多天,真是太短了,所以大家都心存健康长寿的美好期望。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由于当今社会[文]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医药条件的改善[章],现代人平均寿命已经比古代人延长了不少[来]。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年~770[自]年),终年59岁,50来岁就“耳聋肩麻[湖]”,慢病缠身,作诗自称“衰病已成翁”,[南]并有“老病有孤舟”之类的感慨。西汉著名[长]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沙]118年),病消渴,多饮多尿,甚为痛苦[中],被称为“相如病”,医史学家认为“相如[医]病”实为今之糖尿病。可见,慢性病(诸如[康]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常是当时人们早夭或[复]短寿的原因。
而今,生物寿命学正在被老年学家和老年医[理]学家广泛关注,从基础科学到社会生活实际[疗],已研究到应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谋求健[培]康的长寿(healthy life-span)生活,也就是世界卫[训]生组织倡导的追求积极的老龄化。
老年健康指标是多方面的
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十分生动的短句描述了老[学]年人中极易见到的几类慢性疾患:
“只记远事,不记近事;笑时有泪,哭时无[习]泪;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喜欢硬食,不[网]喜欢软食;眼昏花,看不清近处;耳朵聋,[文]好打听闲事;遇生人,没观察就问;想尿远[章],反溺在鞋上。”
以上数语包括了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口齿[来]病、性格变化、视力减退问题、听力障碍问[自]题、前列腺疾病或膀胱无力症等问题。
研究证实,个体寿命虽与人们遗传因素及生[湖]活方式密切相关,但也与及时预防和治疗中[南]老年慢性疾病有极其重要的联系。
在慢性疾病中,因影响寿命与生存质量,而[长]最应及时治疗的疾病有认知障碍疾病、肿瘤[沙]、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中]、骨关节疾病、前列腺疾病、白内障及失聪[医]等等。
临床中绝大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每[康]天会吃大把的药,因此治疗老年病用药应简[复]约,避免过度医疗。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在2013年曾对[理]健康老年人制定了一个标准,可供临床医疗[疗]研究参考。
一是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功能异常[培];无重大疾病;相关高危因素控制在与其年[训]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学]力。
二是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适应环境;处事[习]乐观积极;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好。
三是能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积极[网]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四是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文]理。
五是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中,保持良好生[章]活方式。
也有专家这样归纳老年人健康的粗放标准:[来]1.眼有神;2.声息和;3.前门松;4[自].后门紧;5.形不丰;6.牙齿坚;7.[湖]腰腿灵;8.脉形小。笔者认为概括得也很[南]好。
中医辨证与病机认识
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从中医十纲辨证([长]八纲辨证加气血辨证)及脏腑辨证相关病机[沙]解析,一般均可归结为老衰所致的“ 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脏腑虚弱、多脏受损[中]”,以致“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夹杂[医]”等诸多表现。一般而论,阴虚多见,气虚[康]、血虚及阳虚也不少;兼夹血瘀、浊阻、风[复]疾者也甚多。病情庞杂,依从性差、反应性[理]也差。
基于以上观点,临床治疗时当细细权衡。一[疗]般80岁以后药量应减半。通常解表药不应[培]大于10克,泻下药不应大于3~6克。老[训]年人气虚、阳虚多见,黄芪、制附子量可以[学]稍大些。大枣、甘草虽有健脾补中之功能,[习]但需防“甘生中满”之患,所以用量不宜过[网]大。黄芩、黄连等苦寒药量宜略少。
除了合理用药,还要及时调整剂量,掌握用[文]药时机。对于“老老人”(90岁以上的老[章]年人),尤其要注重在生活质量上综合调理[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同样要注意这些问题[自],如应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血[湖]小板药物,都要严格参照年龄,兼杂症及病[南]人主观感受等,注意采取个性化的治疗。
老年病施治策略
治求有效但要平和,避免虚虚实实,治疗中[长]注意调和。做到汗而不伤,温而不燥,下而[沙]不损,寒而不凝,补而不滞,消而不伐。剧[中]毒药如巴豆、马钱子、大戟、芫花、甘遂、[医]斑蟊之类尽量不用。
治疗策略中,调理脾胃十分重要。中医药理[康]论重视“以后天养先天”,故消食导滞与二[复]便通畅十分重要。且要注意食物中黏滑油腻[理]过多可生痰助湿等问题。为了行气消食,适[疗]当用些芳香化浊药很有益处。此外,要合理[培]协调中西药协同互补应用的实际问题。
常用方药举隅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以下方药:参苓白术散加[训]味(《局方》):调理脾胃,护阳多于护阴[学]。温胆汤(《千金要方》):化痰除烦。逍[习]遥散(《局方》):解郁行气。资生丸(《[网]先醒斋医学广记》):补中有调。一贯煎([文]《柳州医话》):阴虚气滞。二至丸(《医[章]方集解》):补益肝肾。交泰丸(《韩氏医[来]通》):交通心肾。宽胸丸及宽胸气雾剂([自]出自民间“哭来笑去散” ):芳香理气定痛。血府逐瘀汤(《医林改[湖]错》):行气活血定痛。补阳还五汤(《医[南]林改错》):补气活血通络。补中益气汤([长]《脾胃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苓桂[沙]术甘汤(《伤寒论》):健脾渗湿。枳实薤[中]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行气通阳。
陈可冀院士是我国著名老年医学家,曾著有[医]《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一书,系统[康]整理了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形成了自己[复]的理论特色和优势。
他认为,本病主要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理]因在于年迈体虚,髓减脑消,脉络空虚,诸[疗]窍失聪,或痰湿内生,瘀血内停,郁久化热[培]酿毒;病位虽在脑,但与脾肾、心、肝相关[训]。
临证中,陈可冀从虚、瘀、痰、毒辨证论治[学],重在以填精益髓、健脾补肾为本,兼以通[习]络开窍、解郁醒神、化痰祛瘀为标,标本兼[网]顾。
如以虚为主者常用左归饮、归脾汤、补阳还[文]五汤等加减补肾健脾、益气活血;以行为精[章]神异常和社交障碍为主,气滞血瘀明显者常[来]用通窍活血汤或癫狂梦醒汤加减活血理气,[自]解郁化痰;痰浊阻窍,郁久化热酿毒者,常[湖]用洗心汤、黄连温胆汤或黄连解毒汤加减。[南]
他还特别强调治疗必须结合老年人的特点,[长]细观察、勤分析、慎下药、常总结。在选用[沙]豁痰、化瘀、解毒等峻烈药物时,要兼顾患[中]者年老体衰的特质, 慎酌用量, 做到驱邪不伤正。
老年病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仅发生在老年期[医],由老化而致,如老年疣、老年性白内障、[康]老年性痴呆等;二是多发生于老年期,与老[复]化有关,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中风、[理]脑萎缩症等;三是老年与青、中年皆易发生[疗],但具有不同于青、中年期发病特点,如老[培]年性肺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等。
陈可冀院士认为,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包[训]括脏腑痿瘁、精血虚损、神气衰减、阴阳俱[学]衰4个方面,脏腑痿瘁,气血不充,肌肤失[习]养,外表体窍即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他还[网]将老年病的病理特点归纳为阴阳平衡易损、[文]多脏同病、气机失和、病理产物壅滞4个方[章]面。并将老年病临床治疗的原则总结如下:[来]
一是侧重补虚,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培补脏腑[自],尤其是培补脾、肾。但补虚要注意补阴不[湖]过于滋腻,补阳不过于刚燥,峻补气血应避[南]免滞涩不通。
二是扶正宜用调补,但立方遣药不可过偏、[长]过猛,补虚应有主有从,补之法不唯见何脏[沙]虚便一味补其虚,应时时顾及中州,调理脾[中]胃亦属调补,不惟药疗,食饵、果菜等均有[医]调理补益之效。
三是祛邪慎用攻伐,应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康]、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无[复]滞,攻邪宜“衰其大半而止”。
四是攻补兼施,但关键在于补而不偏,攻而[理]不伤,补中有泻,泻中寓补。
五是治疗应缓急得当,太急则欲速不达。
六是老人用药应慎重,不宜药量过大,应予[疗]小量用药,大抵为常人之半或三分之二,逐[培]渐收效。
陈可冀院士从事中医心血管病、老年病临床[训]60余年,对于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治,形成[学]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他[习]提出的“三通两补”(即芳香温通、宣痹通[网]阳、活血化瘀和补肾、补气血)等临床思想[文],很适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陈可冀认为肾虚血瘀为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关[章]键。对于老年心肌梗死,他自拟“愈梗通瘀[来]汤”,方药组成:生晒参10~15克,生[自]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湖],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广藿香12[南]~18克,佩兰10~15克,陈皮10克[长],半夏10克,生大黄6~10克。诸药共[沙]奏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瘀抗栓[中]通脉、化浊祛湿、通腑降逆之功。可以不同[医]程度地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老年人心律失常很多见。陈可冀提出,中医[康]药治疗期间收缩,理气活血的延胡索、郁金[复]等可以一试,复方炙甘草汤也有作用。老年[理]人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常以温通复脉汤(由[疗]保元汤、补中益气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培]合方组成),能温通心阳、温运脾阳、温补[训]肾阳以使脏腑阳气及血脉运行复常,起到劳[学]者温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的功效。
此外,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临床表[习]现常不典型,或见疲乏、浮肿、神经精神症[网]状很突出,但呼吸困难常因合并支气管或肺[文]部感染才表现出来。但老年人大量利尿可引[章]起血容量急剧减少,血液浓缩,可能导致血[来]栓栓塞,位置性低血压和心肌梗塞,也可产[自]生电解质失调,所以应谨慎。春泽汤及五苓[湖]散对轻症病例效果较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老年人,是全身[南]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可[长]见下肢麻木、疲乏、疼痛、间歇性跛行,甚[沙]至肢端溃疡、坏死等。陈可冀院士治疗本病[中],主张通补兼施、寒温并用、瘀毒并治。
稳定期以益气活血化浊为常法,随证施治。[医]他认为老年人罹患本病,多以气虚、阳虚为[康]本,血瘀痰结、蕴毒化热为标。
对稳定期证见患肢发凉、怕冷、酸麻、间歇[复]性跛行者,常以益气活血化浊为基本大法,[理]以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加减。
方药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疗]、丹参、赤芍、地龙、金银花、玄参、藿香[培]、佩兰等。痰湿较重者,可加胆南星、苍术[训]、白术、茵陈、半夏、泽泻、泽兰等;下肢[学]发凉,阳虚较重者,可加桂枝、肉桂、附子[习]、细辛、干姜;疼痛甚者,可加鬼箭羽、全[网]蝎、蜈蚣、路路通、豨莶草等。
急性期重视瘀毒并治,寒温并用,善用温通[文]活血解毒法。针对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期[章]常出现组织坏死、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的特[来]点,他在血瘀的基础上,提出“因瘀化毒、[自]因毒致瘀、血脉不利”的致病观点。
对本病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行走者,常重[湖]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金银花、连翘、丹[南]皮、地丁、玄参、苦参等,瘀毒并治。考虑[长]老年人多兼见阳虚、肾虚的表现,陈可冀喜[沙]伍用桂枝、炮附子,寒温并用,常获显效。[中]
中国传统老年医学史研究:中国传统老年医[医]学源远流长,可分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公元?~588年),指自原始[康]社会至隋唐建国之前的漫长时期。形成阶段[复](公元589年~1367年),指隋、唐[理]、五代、宋、金、元时期。发展阶段(公元[疗]1368年~1949年),指明清至民国[培]年间。繁荣阶段(公元1949年~现在)[训]:新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肇端于1958年,[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医院是最早的[习]研究单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中[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是起步最早的单位之[文]一。
1978年3月,陈可冀院士整理出版了《[章]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一书,总[来]结了岳老治疗老年病的思想方法、六种补法[自]的临床应用,以及14种老年常见病的治疗[湖]经验,成为建国后第一本中医老年病学专著[南]。
在他领导下,西苑医院于1982年和19[长]85年,先后成立了老年医学及清宫医案研[沙]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临[中]床、文献、基础等多项研究走在国内中医、[医]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领域的前列。
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研究:我们查阅了自[康]春秋战国开始,到民国年间为止,近300[复]0年间涉及老年医学的中医著作2300余[理]种,从中挑选出338种,组织全国对老年[疗]医学研究有造诣的中医药专家,共同编撰《[培]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一书。
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可分为10大类,分[训]别是:老年医学专著、养生类著作、医理证[学]治类著作、医案类著作、医话类著作、药物[习]类著作、方剂类著作、食疗类著作、针灸类[网]著作、气功类著作。
世界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产生于北宋元丰年间(不晚于1085年),较英国人J.Floyer于1724年撰写的《老年保健医药》为早。该书的主要成就在于:系统阐发老年疾病病机,法重脾胃治重食疗,突出预防。明、清时代该书曾传至朝鲜和日本,推动了亚太地区老年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