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茶叶因茶树的名称而得名。铁观音茶树原产于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起伏,年平均气温15―18度,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土壤为酸性红壤,PH值4.5―5.6,土层深厚,适宜茶树生长。
铁观音茶的加工制作技术,基本上和武夷岩茶的做法大同小异,但也不完全相同,它与武夷岩茶的主要不同之处是:萎凋程度比较低;发酵的程度也较轻;杀青之后用布包揉,使条索紧结,比较美观,运输过程中也可防止碎茶;经过两揉两烘之后,再用低温慢火烘焙,使茶叶水分慢慢蒸发,咖啡碱随之向叶面升华,凝结成一层白霜,叶内芳香物质逐渐转化,可使香气更高而长久,达到七泡有余香。
铁观音茶的品质,远非一般乌龙茶所能比拟,它的外形紧结卷曲,叶质肥厚重实。香气悠长,有如空谷幽兰,灵妙鲜爽,清高隽永,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它的滋味十分醇厚浓郁,但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饮后齿颊流香。这种香气称为“圣妙香”,滋味称为“天真味”。名茶鉴评家认为只有铁观音才有这种天真味和圣妙香,所以称为“观音韵”,意思是说只有铁观音才具有这种独特的“观音韵”。我们用清代诗人刘秉忠的一首诗来比喻安溪铁观音的特点是很恰当。诗云:
铁色皱皮带志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广东潮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使用陶制小壶、白瓷小盅(小杯),先用沸水烫热,然后在壶中装入相当于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壶容量的茶叶,冲以沸水,此时即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l一2分钟后将茶汤匀倾入小蛊内,先嗅其香,继尝其味,浅斟细吸,确乃一种生活艺术享受。有朋自远方来,给以功夫茶,表示对客人的敬重,而品饮者亦以能尝到一杯名贵的铁观音茶为快。
铁观音茶一向为闽、粤、台湾茶客及海外侨胞所珍爱。此茶一经品尝,辄难释手,50年代以来,铁观音茶逐渐为华北人民所喜爱,现在则美名遍及全国各地,消费量在不断增长。1979年、1984年日本市场两度掀起“乌龙茶热”,特别是福建铁观音,更以其迷人的香味,风靡日本各地。在日本,铁观音几已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