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中国药典》
【拼音名】 Bái Máo Gēn
【英文名】 RHIZOMA IMPERATAE
【别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文]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C. E. Hubb. 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章],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来]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自]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湖]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南]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长]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和皮部[沙]剥离。无臭,味微甜。
【鉴别】
(1) 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中] 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医]加醋酐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2滴,即显红色,后[康]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变为污绿色。[复]
(2) 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理]10 分钟,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碱性酒[疗]石酸铜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生成棕[培]红色沉淀。
【炮制】 白茅根: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训]屑。茅根炭:取净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学]录Ⅱ D)炒至焦褐色。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习]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网]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9~30g,鲜品30~60g。
【摘录】《中国药典》
白茅根--《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Bái Máo Gēn
【别名】茅根、兰根、茹根(《本经》),[文]地菅、地筋、兼杜(《别录》),白花茅根[章](《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来]》),茅草根(《江苏植药志》),坚草根[自]、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湖]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春、秋[南]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长],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原形态】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沙]: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中]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医]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康]~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复]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理]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疗]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培]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训]部渐狭,根生叶长,几和植株相等,茎生叶[学]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习]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网]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文]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章]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来]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自]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湖]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南]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长];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沙],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中]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医]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康];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复]。
【生境分布】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理]。分布几遍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疗]分枝,长短不一,通常长30~60厘米,[培]直径约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训]有浅棕黄色、微隆起的节;节距约3厘米。[学]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心黄[习]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网]无数空隙如车轮状,外圈和中心极易剥离。[文]气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章]甜者为佳。
【化学成份】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来]檬酸、草酸、苹果酸等,又含21%的淀粉[自]。另有报道,从本品分离出白头翁素。
根茎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薏苡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