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中药 / 正文

中药扁豆别名是什么?有毒吗?扁豆的功效用途(中药扁豆别名叫什么)

【出处】《别录》

【拼音名】Biǎn Dòu

【别名】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文]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章]),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来](《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自]》),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湖]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南]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立冬[长]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沙]至全干。

【原形态】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米[中]。3出复叶;小叶片阔卵形,长5~9厘米[医],宽6~10厘米,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康]截形,全缘,两面被疏毛,侧生小叶较大,[复]斜卵形;叶柄长4~12厘米;托叶细小,[理]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疗]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2,早落;花萼钟[培]状,萼齿5,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训],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卵状椭圆形,基部两[学]侧有2附属体,并下延为2耳,翼瓣斜椭圆[习]形,龙骨瓣舟状;雄蕊10,2束;子房线[网]形,被柔毛,基部有腺体,柱头头状,疏生[文]白色短毛。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长[章]5~8厘米,先端具弯曲的喙。种子2~5[来]粒,长方状扁圆形,白色、黑色或红褐色。[自]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均为栽培品。分布华东和辽宁[湖]、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长]产,主产于湖南、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为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沙]长约8~12毫米,宽6~9毫米,厚4~[中]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医]缘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康]/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复]接种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理]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疗],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培]色白者佳。

【化学成份】

种子每百克含蛋白质23.7克,脂肪1.[训]8克,碳水化物57克,钙46毫克,磷5[学]2毫克,铁1毫克,植酸钙镁247毫克,[习]泛酸1232微克,锌2.44毫克。

种子中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网]血球凝集素A、B。并含有对小鼠Colu[文]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成分,这种活性成分[章]在水溶的高分子部分和低分子部分中都有;[来]尚含豆甾醇、磷脂(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自]、蔗糖、棉子糖、水苏糖、葡萄糖、半乳糖[湖]、果糖、淀粉、氰甙、酪氨酸酶等。

豆荚含哌啶酸-2。

【药理作用】

扁豆中含对人的红细胞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南]参看菜豆),它具有某些球蛋白特性;对牛[长]、羊红细胞并无凝集作用。在扁豆中可分出[沙]二种不同的植物凝集素,凝集素甲不溶于水[中],无抗胰蛋白酶活性;如混于食物中饲喂大[医]鼠,可抑制其生长,甚至引起肝脏的区域性[康]坏死;加热后则毒性作用大见减弱,故凝集[复]素甲是粗制扁豆粉中的部分有毒成分。凝集[理]素乙可溶于水,有杭胰蛋白酶的活性。有人[疗]测得其分子量为23688,对胰蛋白酶之[培]抑制为非竞争型的。在15~18℃(pH[训]3~10)可保持活力30天以上。蒸压消[学]毒或煮沸1小时后,活力损失94~86%[习]。此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不能被一般[网]蛋白酶分解,在体内不易消化,在1毫克/[文]0.1毫升浓度时,由于抑制了凝血酶,可[章]使枸橼酸血浆的凝固时间由20秒延长至6[来]0秒。

印度产扁豆喂食大鼠,有降低血糖及血清胆[自]甾醇的作用。

【炮制】生扁豆: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稍煮[湖],至种皮鼓起、松软为度,捞出,浸入冷水[南]中,脱去皮,晒干。炒扁豆:取净扁豆仁,[长]置锅内微炒至黄色,略带焦斑为度,取出放[沙]凉。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太阴气分。

②《本草经巯》: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中]

【功能主治】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医]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康]白带下,小儿疳积。

①《别录》:主和中下气。

②《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复]汤服。

③孟诜:疗霍乱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理]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脏。

⑤《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疗]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培]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疾。

⑦《品汇精要》:消暑和中。

⑧《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训]热,止消渴。

⑨《会约医镜》: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学]止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习]丸、散。

【注意】

①陶弘景:患寒热病者,不可食。

②《食疗本草》:患冷气人勿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患疟者忌之。

【附方】

①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者:白[网]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妙),人参[文](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章]药各二斤,莲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来]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一斤。上为细末[自],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湖]。(《局方》参苓白术散)

②治霍乱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以水六升煮[南]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千金方》)[长]

③治消渴饮水:白扁豆浸去皮,为末,以天[沙]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二[中]、三十丸,天花粉汁下,日二服。忌炙煿酒[医]色。次服滋肾药。(《仁存堂经验方》)

④治水肿:扁豆三升,炒黄,磨成粉。每早[康]午晚各食前,大人用三钱,小儿用一钱,灯[复]心汤调服。(《本草汇言》)

⑤治赤白带下:白扁豆炒为末,用米饮每服[理]二钱。(《永类钤方》)

⑥治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绞汁饮。([疗]《永类钤方》)

⑦治恶疮连痂痒痛:捣扁豆封,痂落即差。[培](《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

①《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训]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蠲脓血,消水湿[学],治热泄。

⑦《纲目》: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习]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网]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文]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章]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来]亦调脾胃。

⑧《本草经疏》:弘景云,扁豆患寒热者不[自]可食。盖指伤寒寒热,外邪方炽,不可用此[湖]补益之物耳。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南],不忌。

④《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长]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和脾性最合[沙]。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中]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佳晶。又取其色白,气[医]味清和,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肺清则[康]气顺。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善疗肠[复]红久泻,清气下陷者,此腑虚补脏之法也。[理]

⑤《本草新编》:白扁豆,味轻气薄,单用[疗]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或谓白扁[培]豆非固胎之药,前人安胎药中往往用之何故[训]?盖胎之不安者,由于气之不安,白扁豆最[学]善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气耳,胎因和而安,[习]谓之能安胎也亦可。单用此味以安骤动之眙[网],吾从未见能安者矣!

⑥《本草求真》: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文]。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章]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来]也;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自]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三焦[湖]不混,而太阴暑湿之邪,自尔克消,安能复[南]藏于脾,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长]不可不知。

【备注】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沙]等数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黑色看古名鹊[中]豆,不供药用;红褐色者在广西民间称红雪[医]豆,用作清肝、消炎药,治眼生翳膜。

【摘录】《*辞典》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