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肉--《*辞典》
【出处】《饮膳正要》
【拼音名】 Bǎo Ròu
【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原形态】
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文]要》)。
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章]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满枝细长的纤[来]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自]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大都为淡棕色,布满[湖]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更杂以虫蠹状[南]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大[长]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次级和初级[沙]飞羽黑褐而基部白色;前胸两侧和背同色,[中]下体自前胸以次纯白色。尾短,中央尾羽棕[医]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尾羽[康]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于[复]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脚比鹤短,脚和趾[理]暗铅灰色,仅有前3趾,爪黑色。雌鸟无须[疗]。
【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培]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训]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
【性味】《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痹气。"
【摘录】《*辞典》
鸨肉--《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拼音名】 Bǎo Ròu
【英文名】 Bustard as food
【别名】原动物大鸨又名:独豹、鸨、地鵏[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tis tarda Linnaeus
【原形态】大鸨,体形较大,体长约达1m[习]左右,体重一般为9kg左右。头、颈及前[网]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色,满被细长的纤羽[文];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章]色,上体余部为浅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来]斑,斑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自]覆羽灰而具白端,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湖]羽纯白,次级和初张飞羽黑褐而短,中央尾[南]羽棕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长]尾羽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沙]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雌鸟喉部无须。[中]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脚和趾[医]暗铅灰色,仅有三趾,爪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其间多[康]有起伏高处10余米,低处多为潮湿的洼地[复]。善奔走飞行缓慢。主要以植物为主食。
资源分布:繁殖于我国北部。分布于东北、[理]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疗]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祛风蠲痹。主身体[培]虚弱,风湿痹证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训]痹气。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