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针灸那有培训班培训费多少.师承针灸培训班咨询申申老师吧.加手机号的微信送学习资料.送视频学习.
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 阴经 (属脏)阳经 (属腑)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 中线 后线足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 中线 后线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表10-3)。 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 手阴经 阳经太阴肺经 …(外侧) 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 …(中间) 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 …(内侧) 太阳小肠经表里相对足阳经 阴经阳明胃经15127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