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经络和腧穴,是针灸学 的理论部分;中篇主要介绍刺法灸法,是临床操作部分;下篇是针灸学应用部分,是针灸学 理论、技术与临床内、外、妇、儿、伤各科知识综合 的课程。上篇由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组成;中篇由刺灸法总论、刺灸法各论组成;下篇由治疗总 论、治疗各论组成。 上篇:1.经络总论a..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b.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c.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2.腧穴总论 a.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 b.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c.特定穴 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 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d.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3.经络腧穴各论 a.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 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 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 b.奇经八脉 督脉28穴、任脉24 穴、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c.十五络脉 d. 常用奇穴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安眠、定喘、腰眼、腰痛点、胆囊、阑尾等15566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