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小笃爱佛道,每当读到“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时,想到中医总能会心微笑。 后来在德昌工作后,抱着对医道的追求,在工作上不管有多累也从不在乎。也许一直走得跌跌撞撞,但总是在勇往直前。 上午大致计算了一下,在德昌从事临床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在中医院住院部大约治疗住院病人近两千人次,在热河卫生院门诊诊治人次则近两万。三天或者四天一次的夜班,从清晨六点到下午四点半来不及吃一口饭地诊治病人,也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因为病人看得越多,心里的喜悦之情越甚。 因为每次诊病的过程,我都感觉到是悟道的过程,我在体察天地的规律,把握那些瞬间的灵感。所以中医看病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而每治好一个病人,其中的喜悦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中医容易令人痴迷,因为你在追求道。 而且治好病人,这也是行善积德的菩萨行。一次去德昌凤凰嘴的一个道观仓圣宫,和一位道长攀谈了起来,这位道长也懂些中医的。道长告诉我说,医生的功德比他们大得多(当然,前提是一位好医生)。
点击电话咨询申申老师~~手机号就是微信号,加微信送中医教程。
如果小便是白色的,便秘,我们知道病在少阴。少阴就是寒嘛,里面没有东西、没有蠕动。所以阳明症,我们可以知道是肠胃里面,津液干掉了,很热,所以小便是黄的,因为津液没了嘛,太热,就好像你汤煮过一个小时和跟煮五个小时,汤的浓稠度就不一样。 那少阴症呢,他是没有蠕动,小肠大肠没有蠕动,根本停在那边,所以东西累积在里面,根本没有动,没有热能,所以小便出来,清白的。你从小便的颜色你就可以知道,你到底是用少阴症的处方,还是用阳明症的处方,这时候就可以治疗病。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身体的结构,真的解剖,然后就用《黄帝内经》了解,这样你才有办法正确地处方。 厥阴 那厥阳进去的话,寒热就分明了,正常人呢,常年感觉到头面身体是冷的,手脚是热的,上面是寒的,下面是热的,那,不正常的人呢?他上面是热的,下面是冷的。 脚又冷,那满脸暗疮。 上面是热的。嚎,这就是厥阴症,寒热很区明,很分明……这就病在厥阴。所以,你如果症状非常了解,你辩证正确的话,你诊断怎么会错误呢?那你诊断不会错误的话,那你从这个药性,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药。一看,我们知道,去热药,的药在《本草纲目》里面用的是石膏;那去寒的药的是泡附子。 那石膏跟附子,在一般医生来说的话,想到个石膏跟附子,一个是寒一个是热,两个是极端相反的,对不对?那我们经方不是这样想啊,一个是阳药,附子也是阳药,附子从田里面拿出来的时候,切开来看,里面跟水梨一样,是白色的。所以,附子跟石膏是可以用在一个处方里面的。用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煮完它,六碗水煮两碗呢,煮完的时候,我们医生是希望石膏到肺上面去,到上身去,把它们的热去掉,附子把下面的寒去掉。 病人在喝药的时候,上面是热的,你这喝热汤下去,一喝就吐掉,因为热碰到热嘛,药不会那么听话的,所以我们就很技巧地告诉病人,煮完这个汤药,你这个汤药必须要等到很冷的时候再喝,冷的时候,你病人拿起来喝的时候,上焦是热的,以为喝到是冷的,到了胃里面去以后,发觉到里面有附子,已经太慢了,结果石膏就往上走,附子就往下焦走,一次下去,寒热一起去。 《金匮》。15731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