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口袋小管家:想永久保存这文章吗,+创建一个口袋随时把喜欢的文章保存下来高血压治疗的亲身经历
分类:疾病防治|被17人转藏|2008-09-0815:20:02
高血压治疗的亲身经历古盛海(2005年7月20日)一、病史概述我于1958年(28岁时),由于精神上受到了飞天横祸的意外打击,患上了高血压病,迄今已有47年了。没想到还活到今天75岁高龄。不过在这当中,约占2/3的时间都是在病魔的折磨下度过的,真是生不逢时,命运乖舛。可幸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终于战胜了恶魔,也和正常人一样活到了如此高寿。谢天谢地。在这47年中,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末至70年代,约20年时间。这段时间属于无药可治阶段。当时只有极个别的低效副作用大的药物,如降压灵,其实也不灵,对我就无效。总之,那个时期没有能真正控制血压的药物。在这种无药可治的情况下,我当时的境况和心态可以这样来描述:医生懵懂,无从下手(开处方);病人彷徨,不知所措;欲罢不可,欲治不能;命运捉弄,无可奈何;想方设法,稳住病情;以拖待变(等待好药早日开发成功),志在必得。尽管出现了如此令人失望的艰难的局面,自己还是千方百计地尽量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始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绝烟、酒,心理平衡,控制情绪(大喜、大悲、大怒)。配合一些中西药物,如心脉宁、脑脉宁、脑力隆等护心健脑的药物。根据医学专家调查研究表明:“患了高血压病,平均延误14年,即有心脑肾的并发症;而不去治疗,任其发展,高血压的平均自然病程仅为20年即死亡。”据此推论,我当时的预期寿命就上不了50岁。但是可能由于我十分认真对待高血压,处处小心谨慎,所以我幸运地闯过了这一关。但是,由于病程太长(已20年左右了),加上当时缺医少药,所以高血压的并发症难免会出现。1993年,我首次拍胸片检查,才惊现我的高血压病已出现了并发症,即高血压心脏病。胸片显示,心脏呈靴形改变,左心室向左向下增大。这说明我的左心已扩大了。病情严重。所幸当时还未出现症状,如果一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那么就已进入到心力衰竭的晚期了。高血压心脏病的发展规律是:左室肥厚→左室扩大→心力衰竭。病变进展是很缓慢的。据此推论,我于70年代就已出现了左室肥厚,80年代就已进入到心脏扩大了,再发展下去就进入到心力衰竭了。到那时就是命悬一线,来日无多了。好险呀!这个阶段走的是冤枉路,犹如瞎子摸路,走得很艰难。第二阶段:八、九十年代,大约也是20年左右。这个阶段属于试验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在这段时间里,新药的研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80年代首先出现了心痛定(硝苯地平)。这个新药一出现,即轰动一时,它以速效高效著称,当时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很受患者欢迎。因为久旱逢甘雨,以往从未有过有效控制血压的药物,现在一出现,当然大快人心。虽然它的最大弱点是短效(有效时间3―4小时),优点是副作用小,毒性低,不引起低血压,所以到现在仍广为使用。1981年又出现了ACEI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我本想试用,但看了说明书后嫌副作用较大(干咳)及与正在使用的倍他乐克相抵触,故不敢用。我于1985年开始服用美多心安(即现今的倍他乐克),后来因为脱销而改用心得安(同类药),到1991年心痛定加心得安两药合用。1993年倍他乐克又出现了,又改为心痛定加倍他乐克。这二药联合使用一直坚持到现在。专家认为,这二药合用是最佳搭档,它可提高药效又相互抵消副作用,二全其美。这段时间的治疗特点是:医患都在“摸石过河”,处于试验阶段。“医生是试验主持人,病人是志愿试验者。”由于医生对新药陌生,又毫无临床经验,只能按说明书照字读经,依样画葫芦。医生无知,病人肓从,因而错误在所难免,走弯路也是常有的事。幸好根据我自学所得,拟定了心痛定加倍他乐克的联合用药,现在看来,是对头的。起码它控制了并发症的发展,而且有逆转的趋势。2000年的胸片显示左室扩大已经缩小。这是应该肯定的。现在来对这段时期的治疗进行总结,我认为有三大失误:1、选药有缺陷,对症药未被重用。这是最严重的失误。真是有眼不识“宝”。我早已出现了心脏并发症,应该及早使用卡托普利。(当然当时医学家们尚未发现卡托普利对治疗心衰等有如此理想效果)。当然这与医生临床经验的局限性,只顾降压,不顾并发症有关。如今医学专家指出:各类降压药物都可以减少左室重量和室壁厚度,但作用最快最强的药物则是ACEⅠ和AngⅡ。业已证明,进行了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后,在血压下降数周即可出现左室肥厚的消退,但更常见的于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假如在80年代一出现此药时就开始使用,并与倍他乐克、心痛定联用,那么我的高血压心脏病就早已解决了。可惜我错过了那最佳的治疗机会。建议凡已发现有高血压并发症的人都应尽早使用这类药物,越早越好,越早越快逆转。这是应该记取的严重教训。2、没有对血压进行经常的有效的监测。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失误。须知加强监测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的不可或缺的主要的环节和手段。在这个阶段全过程中,我都没有进行经常的有目的的监测血压,因为自己没有血压计,偶然间想到了才会到医院测量血压,有点应付式的态度,量了以后也不了了之,没有什么效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盲目用药随意用药,用药不能根据血压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用药。其结果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歉收失收在所难免。3、剂量未用足。用量不足效果不佳,用足量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当然过量不行,当前更普遍的是用量不足。这又与监测不力密切相关。因为用量足不足就看血压正常不正常,血压达标就是“足量”。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实施强化达标治疗。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试验,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根据对高血压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对药物的认识),特别是药物的推陈出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这又给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增加了很多有利条件,且大大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这个阶段治疗的明显特点是,方向明确(有了明确的达标要求),药物齐全,方法对头,效果显著(下面详述)。二、精心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实施强化达标治疗要制订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必须做到:首先要明确治疗的目标。即不但要降压达标,降血压与降心率同步,而且,要逆转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还要综合治疗合并症(代谢综合症),全面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次要掌握好几个原则: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联合用药的原则,加强监测的原则,整体治疗的原则。具体做法如下:1、体现个体化原则就是要做到“知已知彼”。即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对所用药物要心知肚明。这样,制订方案就能驾轻就熟,易如反掌。2、认真对症选药。选好药选准药是治疗成功的一半。理想的降压药的标准是: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很少,降压平稳,能预防和逆转各种并发症,能提高生活质量。要好中选好。不能单项选择(只求能降压),要兼顾各个方面。3、合理组方:1联合用药,单用不如小剂量联合用药,既提高效果又能抵消副作用。2用量要足,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用量不足则得不偿失。3服用方法对头。根据药物的有效时间及其特性,安排好服用的时间和次数。4还要考虑偶发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4、加强监测,这是强化达标治疗的必要手段。我的治疗方案1、病情分析:首先对以往的病历进行认真研究和全面分析,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的经验教训;其次要研究最新的病况,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情况不明的要作必要的检查,还要摸清有无合并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根据这些情况,对症选药。我的病情:1高血压病程47年,由于病程太长,已成为顽固性高血压,所以治顽症必下重药。2由于病程太长,加上有误治失治的情况,因而已发生高血压心的改变(左室肥厚,左心扩大)。3血压变化已无昼夜规律,尤其是容易出现清晨高血压。4醛固酮过多症,引起低血钾和水钠潴留(足踝水肿)。5原有心动过速(快心率,脉搏经常在80次/分钟以上)6有时出现甘油三酯稍高(2左右),血糖偏高(7左右)。病情复杂,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核心问题是高血压及其并发症。2、合理选药:采用四联合三结合的原则。“四联合”即四类药合用,即利尿剂(螺内脂)、钙拮抗剂(心痛定、波依定)、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四联合”能全面提高治疗效果,更能稳定血压,因为高血压是多因素引起的。“三结合”即长中短效药结合,目的是取长补短,使血液浓度维持在有效水平,使降压更加平稳,更加稳定。药理分析:1心痛定,是扩张血管药,是速效强效降压药。能保护好靶器官尤其是血管。倍他乐克,除降血压外,主要是降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好心脏,是治心脏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心痛定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专家认为是最佳搭档,即提高降压效果,又相互抵消副作用,二全其美。波依定是长效药,可减少心痛定的用药次数和剂量,对稳定血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螺内脂,是醛固酮增多症的克星,主要是抑制Q固酮的增加,防止水钠潴留和血钾下降。对我来说,很有针对性,是必用药。3托平(AngⅡ)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新型抗高血压药,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它与倍他乐克,同属于心衰病人的救命药,是逆转和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最有效的药物。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针对性的药物,列入首选和必用的药物。它是我治疗高血压病的希望所在。(说明:1心痛定、波依定属钙拮抗剂。2倍他乐克属B受体阻滞剂。3螺内脂属保钾利尿剂。4卡托普利、洛丁新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5托平(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3、组方和服法:早晨5时:托平80mg倍他乐克50mg心痛定10mg螺内脂20mg午饭后:心痛定10mg倍他乐克50mg(舌下含服)晚上8时:波依定5mg倍他乐克50mg心痛定10mg螺内脂20mg组方、服法的特点:1用药四联合、三结合,是全面完整治疗的体现。2剂量大。因病程太长。已属顽固性高血压,治顽症必下重药。3晨服很重要。因我有清晨高血压,故必须提前服药,在血压开始升高前,给它刹住,这叫做防微杜渐。不但可防清晨高血压发生,而且能稳定一天的血压,可收事半功倍功效。另方面,清晨空腹服药,吸收较完全(尤其是ACE类药物)。4晚服是因为我的血压变化无昼夜规律,对防止清晨高血压也很有好处。5午服的药主要是倍他乐克的接力药,因倍他乐克是中效药(有效时间为6小时左右),所以在早晚二次之间必须加服一次倍他乐克。6长短结合。心痛定是短效药,波依定、托平是长效药。一短一长配对,可以互补。波依定、托平要服后2小时起效,太慢,故用速效的心痛定补救,使血药浓度能紧相衔接。4、加强监测。这是强化达标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据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没有对血压的监测,就没有血压的稳定”。这也同反腐败一样,“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同理,“血压不受监测,必然导致血压的波动”。要做到经常性的有效的监测血压,患者一定要购置一部水银柱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不准,会害人),自己身边没有血压计,要有效监测和控制血压就成为一句空话。加强监测并不是说要天天测,或者每天都要测几次。当然,多测无害,但也并非多多益善。监测要有目的,要有重点,要分析变化原因,要解决出现的问题,还要做检测纪录并注意保存。这些资料需要它时就是“宝”,不需要它时就像“草”。监测要做各种检查:1、基础检查,掌握疾病的基本情况。血压的变化情况,昼夜变化规律,特别是重点查有无清晨高血压(即清晨一醒来血压就升高)。开始摸底时要花几天时间,坚持每天在清晨、上午9时、中午12时、下午3时、晚上9时,每天都要在同一时间同一个手臂进行测量。结果要做记录(专门的病历本)。2、要做靶器官并发症的各种检查(靶器官就是受高血压的血流压力损害的器官,主要是心、脑、肾、血管,首当其冲的是心脏和血管)。重点检查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的改变(如左室肥厚、左室扩大、心肌缺血等),要做心电图、心脏彩超、拍胸片等。其他器官的检查和必要的血检、尿检等,可请医生指导并开单检查,这种检查,应遵医嘱定期检查。3、药效检测。单用或者联合用药,服药前测一次,服药后3小时、6小时各测一次。长效药则在服后12小时、18小时、24小时每天各测一次。一连测3至4天。要做记录,对比分析。4、调整用药检测。如果出现血压波动,要通过检测血压去调整药物的品种和剂量。要按第3项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前后对比,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血压正常稳定为止。调整时不但要考虑药物的品种和剂量,还要考虑服药的时间,一定要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内。5、对偶发性血压升高的处理。血压多变,因为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平日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刺激血压升高。例如:1用药不慎,这很常见。很多人不懂有些药物有升压作用,不懂药物的相互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比如感冒药、抗炎止痛药、抗胆碱药(如阿托品等)、激素类药等等都是高血压患者的禁忌药。所以,患者得其他疾病时要向医生交代自己原有的慢性病;自用药的,更要特别注意(认真看说明书)。2情绪变化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情绪过分激动(大悲、大喜、大怒等)、意外事故打击等都能急剧升高血压,而且立竿见影。3饮食不当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如过量饮酒、大量抽烟、食用大热、刺激性太强的食物甚至过量食姜、甘草以及参茸类大热补品等,都会升高血压,有的人说话大声大久也会升高血压。这类偶发性的血压升高。如果升高不大,可用心痛定10mg或卡托普列10mg舌下含服,血压很快就会降到正常;如果升幅过大(高压在180以上)则应二药合用再加上1片安定,同时舌下含服。高压超过200以上的危急病人应送医院急救。我的这个治疗方案,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精心设计出来的,又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实践和调整,直至血压正常稳定后才定案。必须指出这个方案只适合我自己,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各人制订方案的依据和背景不同(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病因异同),这就叫做个体化用药的原则。我提出这个方案的目的是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高血压的治疗并不是像治感冒一样那么简单,高血压的确是不好惹的,必须认真对待。要强化治疗,对症用药,要加强监测,不能含含糊糊,不问效果,盲目用药。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路子应该是共同的。比如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强化治疗的四大原则也是一样的(个体化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加强监测的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其它具体问题,因人而异,具体处理。6、实践结果实践结果,效果满意1血压全天候(24小时)正常稳定,经常稳定在130/70―80左右,心率60次左右。2高血压心的改变明显逆转。05年5月的胸片显示:心影正常(X光师说,心肺结构都很好)。04年9月的心电图显示:a未见低血钾图像,b未见心肌缺血图像,c未见左室高电压。医生说,对比以往所做的心电图,这次最好。3其它靶器官未见异常。肾功正常,头脑清醒,思维、记忆功能未见减退。4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自我感觉良好,体力精力正常。5意外收获。我的老胃病已得到根治,已有近10年时间未复发。年纪那么大了,而前列腺还很正常,实属少见。查资料显示,应归功于心痛定,它有“一专多能”的功能,可治前列腺肥大、胃痛、肾绞痛等10种多疾病。三、高血压的治疗误区1、无症状不必治。这是很普遍又是很有害的思想,其结果必然后患无穷。必须知道,人的无害血压:中国标准是138/83,美国标准是115/75,意思是说高血压的压力对器官血管的冲击超过或低于此标准都会造成对靶器官的损害。超过或低于此标准越多,损害越大。如果还在血压正常范围内损害是轻微的。血压在160/100以内属安全血压,即不会出大问题,但并不是说没有损害。有些人血压达180以上时仍无症状,其实它已使器官受损。长期受损,日积月累,逐渐由量变达到质变,就会发生并发症。首先就是造成心肌肥厚,血管硬化,使并发症加快到来,后果是严重的。所以,必须把血压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停停打打,打打停停,这必然引起血压极大的波动。据专家研究认为,血压波动大对器官的损害最大。所以一定要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并使全天候血压平稳。3、病急乱投医,人云亦云,相信虚假广告。所谓“告别高血压”、“不再终生服药”、“无效退款”都是骗人的鬼话。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药食鉴局批准的药才是规范的可靠的药物。目前,全世界尚未发明出能根治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我认为,假如现在有人发明出能根治的药物,那就不但可以申请专利,而且还可申报诺贝尔医学奖,而轰动世界。还有,就是高血压用药,强调个体化,绝不能死搬硬套别人的药方和经验。4、是药三分毒,怕长期服药会伤肝肾,因而加服B6、肌苷等护肝保心的药物。我认为没有必要。只要不过量服药,其毒性都可通过肝肾排毒功能排出体外,不会造成损害,因为肝肾本身就有排毒功能。另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尽量少用药(指非主治的辅助药),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我总认为,多吃药并不是好事,药吃多了反而增加毒性,而且因为药物的相互作用会降低主药的效果,得不偿失。纵使要吃,也没有必要随降压药长期服用,如丹参片久服因寒凉会伤脾胃,甚至会引起出血症。应该知道,所有降压药都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一是通过降低血压的压力直接保护。二是通过逆转和预防并发症恢复其结构和功能实现保护。5、怕长期服药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因而自作主张地经常换药或减药。这是很不妥当的,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其实,到目前为止,各种降压药尚未发现有这种现象。经常更换药物,会扰乱血压的调节机制,打乱血压的稳定基础,使血压调节机制无所适从,造成血压变化无常、无序、波动大。专家认为,血压波动大,对器官损害最大。至于减少剂量更应谨慎从事,如果降压理想而稳定,就不能减更不能停。这种人实际上不承认高血压是终生性的疾病,必须终生服药,绝不能停药。停药减药都会引起血压波动。治疗高血压的用药,必须用足量,尽量达到最大的耐受量,这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是否达到了最大耐受量,就看血压是否降至理想或正常的水平。6、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就万事大吉。认为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就是把血压降至正常就可以了。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专家们对高血压的治疗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不但要求降压理想而且还要与降心率同步,还要逆转已发生的并发症,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切实保护好靶器官,甚至还要扩展到代谢综合症的综合治疗。高标准严要求是健康的需要,是对健康的高度负责。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患高血压已20余年,他说现在只用尼群地平加B6、丹参片、肌苷等,血压正常稳定,感到很满意。我建议他到医院作个检查,做个心电图、心脏彩超、拍胸片,看看有无高血压心的改变(如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缺血等)及其它并发症。我认为已有20多年的病史,肯定有改变。假如有改变,就应该改变治疗方案,不能只满足于降压理想,更重要的是要逆转并发症。那么就要尽早使用ACE制剂(如卡托普列、洛丁新等)。如果有咳嗽过敏反应的,可改用氯沙坦或缬沙坦,这可逆转或预防心肾并发症,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再者,如果有心率过速的问题还应考虑同时加服倍他乐克,这是保护心脏的圣药。除了有不适应症的人以外,建议都要尽早使用,尤其是心率过快(80次以上)者。即使在70次左右,也应考虑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你将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但心率不能低于60次以下。其奥秘在于降低心肌耗氧量,减缓心率,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好心脏。反馈的情况证明我的预见正确。关于倍他乐克的问题,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夫妻于2000年到昆明丽江旅游时,坐缆车到山顶观玉龙山雪景,到了山顶(海拨3―4千米),我的夫人就有高原反应,出现头晕、四肢无力、气急等,而我却没有。照理讲,我有高血压,心脏受累几十年,而她却没有,那么她的心功应该好过于我,但恰恰相反。为什么?就是我长期服用倍他乐克,降低了心肮耗氧量,所以,虽登高山,却正常呼吸就足以供氧,没有出现气急、四肢无力等缺氧现象。现在看来,倍他乐克之功不可没,他给我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专家主张降血压与降心率应同步进行。心率问题为多数医生所忽视,没有把降心率和降血压一并考虑,同步进行。其实,心率快慢不仅与寿命有关,而且还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是多种心血管病预后不良的警示指标之一,缓脉是心血管健康的表现。科学研究发现,人类一生的心搏次数大约29亿次,如果静息状态下心率为80次/分钟以下,那么预期寿命为80岁以上,如果只有60次/分钟,那么其预期寿命就可能达到90岁以上。因此心率快慢可以作为人类预期寿命的观测指标之一。人的理想心率为60―80次/分钟,如果经常快于80次/分钟,将大量消耗体内能量且加重了心脏负担,就要考虑降心率。β受体阻滞剂是当前减慢心血管病时快心率的唯一药物。凡是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钟以上者都应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大剂量,至心率降至60次/分钟为止。并注意将其与ACE制剂或钙拮抗剂联合应用,以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四、结束语我的这个总结,是高标准的,常人的确难以做到,或者说无法做到。但是这是健康的需要,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要想控制好血压,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享受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高寿,就必须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多少,得多少;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当然一定要量力而为。根据我个人的切身体会,高血压也好,糖尿病也好,冠心病也好,单纯依赖医生治疗,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洪昭光教授说得好,“最好的医生是病人自己”。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与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病魔怕就怕“认真”二字,我就最讲“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