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针灸甲乙经》“天谬,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刺人八分,灸三壮”。
[穴名解]髎,骨空处。天,指上部。穴当毖骨端(即肩胛骨上角)上方凹陷处,故名。
[位置]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文]肩胛骨上角处。(图8—7—6)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章]。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和第1胸神经后支外[来]侧皮支。深层有肩胛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自]支,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以及肩[湖]胛上神经等结构。
[取法]正坐垂肩,于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南]穴。
[简易取法]肩井与曲垣穴连线的中点,肩[长]胛骨的内上角端处取穴。
[刺灸法]正坐或俯卧位取穴。直刺0.5[沙]—0.8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中]—10分钟。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医]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
[配穴举例]配肩髑、曲池,主治肩臂痛;[康]配风池、百劳,主治颈项强痛;配内关、膻[复]中,主治胸中烦满。
[现代研究]常用于治疗冈上肌腱炎,颈项、肩胛部疼痛,热病,落枕,颈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