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
在数十年的临床中,陆瘦燕夫妇秉承前辈的经验,大力提倡温针。他们认为温针和灸法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艾火之力,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温针是针尾加艾燃烧,籍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透达肌肤深部,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加强手法的作用。
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文]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章]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来]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自]到去壅决滞之目的。
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温针,温针[湖]深受病者欢迎,亦为广大医家所采用。
在临床上,温针适用于受阴寒侵袭而致的疾[南]病,如冷麻不仁、走注疼痛、关节不利、经[长]络壅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诸证,[沙]对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者,效果更[中]显著。
但对高热、肝阳、心悸、惊恐、局部红肿或[医]抽搐、震颤、喘息等不能留针的病症,一般[康]不宜施用。
在临床上,他们认为:“温针只需取其温暖[复],并不需烧之炽热,故使用温针时,艾炷不[理]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如枣核大)即[疗]可。”如果艾炷过大过多,“待灸至内部感[培]热,往往外面的皮肤已经灼伤,轻者针处红[训]赤,重者溃烂,非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学]增加病人痛苦,有失温针温通经脉之意。”[习]
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陆瘦燕夫妇在随父临诊和自己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容易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病者深受其益,也成为陆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特色。(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 陈宇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