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太极针直接在病灶疼痛部位针刺治疗,集推拿、针刺效果于一体,是养生治病的好方法之一
本报记者 周丽华
太极的阴阳八卦代表着中国朴素的世界观,[文]而这一理论同样被广泛运用在中医的治疗领[章]域中。当年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来]下简称中医一附院)民间科主任李才魁研究[自]出了一种针与推拿相结合的针法,命名为“[湖]太极针”。与针灸的经络学说不同,壮医的[南]这一种特别的针法特别选在疼痛的部位扎针[长]且不留针,再配以手法推拿挤撵,对于痛症[沙]、表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中医一附院民间科虽已改为壮医诊疗部,但[中]李才魁的独到针法流传了下来。如今壮医诊[医]疗部医生葛春雷师承了这一针法。葛春雷表[康]示,壮医科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中一些痛[复]症正好可以用太极针进行治疗。
近段,70岁的梁先生左手手背莫名水肿,[理]最严重的部位,皮肤已被撑至半透明状。梁[疗]先生先在其他医院求治,又是外用又是口服[培]药物治疗了1个多月,却怎么都无法消除水[训]肿。医生束手无策便建议他转院治疗。葛春[学]雷采用了太极针为梁先生施治。先在其手背[习]浅刺后不留针,再用手法在针刺处挤按,一[网]些液体随挤按从针孔流出,再配以口服壮草[文]药。治疗2周后,梁先生的水肿消失了。
葛春雷说,由于此针法是壮医名家李才魁的[章]技法,继承了壮医针刺浅刺的特点,减少疼[来]痛感;不留针则非常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自],太极针“以痛为疏”、“针指病所”,即[湖]在疼痛的部位针刺,也是针在“阿是穴”。[南]“阿是穴”并无固定的名称和位置,而是以[长]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缓解点为腧[沙]穴。葛春雷形象的解释,当患者被针时因疼[中]痛发出“阿”的声音,就是太极针所需要针[医]刺的部位。
针刺后,用手在针刺部位挤压,将患者体内的病邪随着一些液体挤出。不同的病因挤出的液体有所差别,根据液体的颜色可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按压和推挤相当于同时为患者进行了短时间的拔罐和推拿。原理有如同壮医的莲花针,也是先在相应的穴位敲刺表皮,再配以拔罐逐瘀,此时拔罐后会有血液连同体内病邪被吸出体外。葛春雷解释说,太极针就是利用异物入侵刺激经络后,再配合手法推拿延长刺激的时间,达到推拿、针灸合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