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邪、虚邪为病初期(新病)就在络脉,上走空窍,入舍人体,留而不去,致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治疗时,一要新病通络,截断病势。因络脉具有“易入难出、易滞易瘀、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既然是新病入络,故其治疗就应该用通络药物,以恢复络脉运行气血之功能,从而截断病势,防止其传变。二要标本兼顾,邪去防复。奇邪、虚邪致病,均留舍不去,《素问·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治疗要标本兼顾,以祛除致病之邪,防止其留着体内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随着“络病证治”体系的形成,从络病观点[文]重新审视某些疑难病症,基本涵盖了中医临[章]床各科,但应用最多的往往是“久病入络”[来]、“久痛入络”。其实,络病并非“病久”[自]的专利,还与病邪的性质有关,笔者不揣浅[湖]陋,略述如下,请同道指正。
奇邪致络病
奇邪的概念
奇邪属于外感邪气之范畴,《灵枢·五变》[南]说:“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长]……奇邪淫溢,不可胜数。”《内经》中把[沙]奇邪与正邪对举论述,如《灵枢·官能》曰[中]:“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医]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康],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洛阳正骨医院[复]程坤曾著文,认为奇、正是对立与统一的,[理]他说“奇邪是不健康机体腠理开而感受之风[疗]邪,出现自觉病理反应,其传变不遵循营卫[培]运行规律而另有他途。”
奇邪侵袭人体而致奇病,与四时阴阳变化密[训]切相关,《素问·病能论》曰:“《奇恒》[学]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习]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顺从四时[网]阴阳之变化,人就不会得奇病,说明奇邪为[文]病的可预防性,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章]所说:“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奇邪致病特点
奇邪为外感邪气之一,其致病是有条件的,[来]如《灵枢·口问》所述:“凡此十二邪者([自]注: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湖]、太息、涎下、耳鸣、自啮舌),皆奇邪之[南]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即[长]奇邪是乘人体之虚侵入而致病。而且,奇邪[沙]致病有以下特点。
一是奇邪入络脉,致络病。络脉是从经脉支[中]横别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医]有别络、系络、缠络、孙络之别。孙络为络[康]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明·张介宾认为:“络[复]之别者为孙”。《素问·气穴论》载:“孙[理]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疗],以通荣卫。”有学者认为:“以溢奇邪,[培]溢:此做泛滥解,奇邪,泛指外邪。”《说[训]文》说:“溢,器满也。”“溢”,清·高[学]世栻注为“泛溢,犹外出也”,与本篇下文[习]之“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网]发热,内为少气”合看,可以得出:①奇邪[文]入络脉。②奇邪入络,耗散卫气,迟滞营血[章],伤络而致络病。③奇邪可以从孙络祛除。[来]
二是奇邪为病,上走空窍。奇邪走空窍而为[自]病,《灵枢·口问》曰:“凡此十二邪者,[湖]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
三是奇邪舍络,病情缠绵。奇邪为病,入舍[南]人体,留恋络脉,病情缠绵,《素问·缪刺[长]论》说:“今邪之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沙]留而不去,闭塞不通。”《灵枢·五变》载[中]:“奇邪淫溢……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医]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也,邪之所舍也,故常[康]为病也。”
四是奇邪传变,不入正经。奇邪致奇病,但[复]奇邪在体内的传变,不能入十二正经,而入[理]大络,《素问·缪刺论》曰:“今邪之客于[疗]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培]不得入于正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训]”
五是奇邪致病,变化多端。奇邪侵袭人体,[学]致病多种,如消瘅、留痹、积聚、耳聋、喉[习]痹等,临床表现多样,如痛、胀、欠、哕、[网]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涎下[文]、耳鸣、自啮舌等,《灵枢·五变》说:“[章]余闻百疾之始期也,……或为风肿汗出,或[来]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自]奇邪淫溢,不可胜数。”
虚邪致络病
虚邪的概念
虚邪区别于一般外邪风气,是八正之虚邪气[湖],亦名虚风、贼风。与虚风相对应的是实风[南],如《灵枢·九宫八风》曰:“因视风所从[长]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沙]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中]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医]风,避之有时,……病安从来”等等。因此[康],虚邪致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虚邪致病特点
虚邪为八正之虚邪气,由气候变化而产生,[复]其致病是有条件的,《灵枢·百病始生》曰[理]:“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疗]虚邪侵犯,必乘人体之虚而入。虚邪致病有[培]以下特点。
一是虚邪入络脉,致络病。虚邪由皮毛而入[训]络脉,致络病,《素问·皮部论》曰:“邪[学]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习]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网]
二是虚邪为病,外伤空窍。虚邪侵扰人体,[文]外伤空窍、肌肤,《素问·移精变气论》曰[章]:“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来]外伤空窍肌肤。”
三是虚邪留恋,著而不去。虚邪侵入机体后[自],邪气留恋,著而难除,如《灵枢·刺节真[湖]邪论》所述:“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南]深,不能自去。”故可使疾病反复发作。
四是虚邪传变,入经入脏。虚邪致病,留而[长]不去,至其传变,由正经传脏腑,《素问·[沙]缪刺论》言:“夫邪之客于形也,……留而[中]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医],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康]伤。”
五是虚邪致病,变化多端。虚邪为病,临床[复]表现复杂多变,《灵枢·刺节真邪论》云:[理]“虚邪之中人也,……其入深,内搏于骨,[疗]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培]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凡此数气者,[训]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因虚邪致病,[学]“发无常处”,故临床不必拘泥于“骨痹”[习]、“筋挛”、“痈”等。
六是数感虚邪,可致死亡。起居不时,摄生[网]不慎,虚邪数犯,可导致疾病加重,甚至死[文]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贼风数[章]至,虚邪朝夕,……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来]死。”
综上,奇邪、虚邪均为外感之邪,二者为条[自]件性致病因素,即人体虚时才能由皮毛侵入[湖]而致病;其为病初期(新病)均在络脉,上[南]走空窍,入舍人体,留而不去,致疾病反复[长]发作,缠绵难愈。其传变,奇邪为病传大络[沙],不入经、入腑、入脏;虚邪为病,传变可[中]入经、入腑、入脏。
奇邪、虚邪为病的治疗
由于奇邪、虚邪均乘人体之虚而致病,故其[医]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刺治疗
奇邪为病,其病在络脉,不得入于经,故针[康]刺治疗采用缪刺法。虚邪为病,其初病在络[复]脉,针刺也采用缪刺法;至其传变而入经,[理]则采用巨刺法。《素问·调经论篇》云:“[疗]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身形[培]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素问·缪[训]刺论》详论缪刺法时说:“邪客于经,左盛[学]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习]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其痛[网]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灸疗
灸疗能补、能泻,《灵枢·背腧》言:“气[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章],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来],须其火灭也。”对于针刺无效或治疗效果[自]不佳的患者,可以用灸的方法治疗,《灵枢[湖]·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南]经陷下者,火自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长]。”
药物治疗
因奇邪、虚邪致病临床复杂多变,故可根据[沙]邪之性质及病变之证之不同,按君、臣、佐[中]、使之序进行组方、配伍,使虚得补而实得[医]泻。《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手足[康]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复]中,上络左角,……剔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理],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疗]已”。可供临床参考。
新病入络的临床意义
奇邪、虚邪为病初期(新病)就在络脉,上[培]走空窍,入舍人体,留而不去,致疾病反复[训]发作,缠绵难愈。故对临床启发有二:
一要新病通络,截断病势。因络脉具有“易[学]入难出、易滞易瘀、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习],既然是新病入络,故其治疗就应该用通络[网]药物,以恢复络脉运行气血之功能,从而截[文]断病势,防止其传变。
二要标本兼顾,邪去防复。奇邪、虚邪致病[章],均留舍不去,《素问·口问》:“邪之所[来]在,皆为不足。”故治疗要标本兼顾,以祛[自]除致病之邪,防止其留着体内而导致疾病反[湖]复发作。证之临床,重症肌无力虚邪致病说[南]认为:重症肌无力为虚邪致病,可采用托法[长]治疗。益气托邪汤(笔者自拟)治疗眼肌型[沙]重症肌无力,可以减少复发。
总之,研究新病入络的发生、传变,旨在认识一些疑难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服务,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