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针灸、埋线医学的理论核心,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经络的概念是古代医家在发现运用穴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当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时,被刺激局部的病变和与被刺缴部位距离较远部位的病变都能得到治疗,在针灸或埋线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可以达到治疗相同部位病变的目的,其被刺激的部位,就称之谓“穴位”。针灸或埋线刺激穴位时,人体会产生酸、麻、胀、沉、痛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传导,甚至还可以观察到人体表面有一定走向和体表现象,以及同类性质“穴位”的联系分折归纳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循行线路,即是“经络”。经络的组织形式是复杂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经络”的“经”可以称之谓“径”,它指穴位由点到线的纵行联系,即是生理功能和作用相同或类似的穴位,以及针感传导方向一致的穴位联系“径路”,是一些大的纵行主干。由“经”分出的支脉,即为“络”,“络”为联络之意,是一些小的横行分支。“经”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络”包括十五络、络脉和数以万计的孙络等。“经”与“络”是纵横交错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共同沟通人体内外、遍及全身的一种通路,形成一个完整统一性体系,就是“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在人体密切联系各种器官、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主输送气血到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濡养脏腑、筋脉、肌肉、骨骼、皮毛、腠理等全身各部分,发挥营内卫外的作用,达到协调内外,平衡阴阳的目的,保持一个完整统一性的整体。
若经络失去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作用[文],那么在气血运行的经络、脏俯方面,就会[章]失去营内卫外的作用。一方面外感之邪由皮[来]毛、经络、循经脉而入脏腑;另一方面也因[自]七情、房劳、饮食、劳倦等内伤之邪由脏腑[湖]、经脉,循络脉而出于皮毛,可见经络是邪[南]气内外传注的通路。邪气在体内与正气交争[长],由于邪气性质、气血的强弱,脏腑组织的[沙]不同,在经络循行的路线或部位上出现一系[中]列不同的症侯。经脉症侯可分为两类:一类[医]是因外感风寒、内热侵犯,或脏腑病变牵连[康],使某经脉的运行输送气血功能发生病变,[复]它所出现的症侯群,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其[理]内在联系。例如:出现胸部胀满、喘气、咳[疗]嗽、牵涉锁骨上窝疼痛,病重时病人两手抱[培]胸、处于昏沉状态等,这样根据经络循行的[训]路线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分折出病变部[学]位在肺经。另一类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由于[习]病变所在经脉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各[网]个病症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各自独立[文]。以上两种症侯的分类方法,即是祖国医学[章]所说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分类。二者[来]在临床上又不能截然分开,而要审证求因、[自]确定病位。运用经络理论知识诊断疾病,是[湖]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利用望、闻、问、切[南]四种手段取得诊断的基本材料,以经络理论[长]进行分析、得出疾病的部位,在经、在络、[沙]在脏、在腑。例如心痛、臂及前臂内侧后部[中]冷痛等,为手少阴心经及心的病。例如大肠[医]经实热病,齿痛、颈肿、口干、鼻衄、喉痹[康]、肩前臑痛,拇指、食指疼痛而不能运动等[复],为手阳明经脉病。根据手太阴经脉会于气[理]口(寸口)的道理,诊寸口的浮、沉、迟、[疗]数、虚、实,诊断全身脏腑、经脉、气血、[培]的病变在表、在里、属寒、属热、属虚、属[训]实之病位和性质。根据病人某些部位的痛、[学]麻、敏感及络脉的青、赤、黑等颜色的变化[习],了解病变部位和病因性质。所以从经络气[网]血失调反映出来的症状,利用四诊可以判断[文]出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机,这就是经络诊[章]断。当前常用的经络诊断方法有:经络现象[来]诊断、经络穴位测定诊断、经络穴位测定仪[自]诊断、知热感度测定诊断、经络触诊等。
临床应用中,埋线治疗长效针感刺激穴位,[湖]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通过经络[南]的传导和输送气血作用,调整经脉脏腑功能[长]紊乱,使人体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烣复其正[沙]常生理活动机能。临床依据出现的症状,诊[中]断出病变的部位,在其经络,或与脏腑病变[医]上下联系、表里联系、左右交叉联系的经脉[康]上选取穴位,进行针灸或埋线治疗。总之,[复]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经络是客观[理]存在的,它可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发挥[疗]营内卫外的作用,平衡阴阳之功能。根据经[培]络循行理论,分折症状,判断疾病性质,探[训]索病因,为预防疾病发生,治疗疾病提供法[学]则和方法。所以经络理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习]实践,都具有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经验,[网]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一经络[文]学说。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脉主要包[章]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来]脉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自]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湖]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南]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长]阴肝经。十二经别即:足太阳经别、足少阴[沙]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足少阳经[中]别、足厥阴经别、手大阳经别、手少阴经别[医]、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手少阳经别、[康]手厥阴经别。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复]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与外部皮毛、[理]肌肉、四肢之间连接的通路。所以十二经脉[疗]的命名,一般都是从手或足而起,到某脏、[培]某腑而止。其间和五脏相连接的经脉为阴经[训],和六腑连接的经脉为阳经。经脉的命名有[学]规律性,而“太”“少”“厥”“阳明”可[习]以看作经脉阴阳、经气的多少或者为经脉排[网]列顺序符号。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命名:手为[文]体表,肺为内脏,太阴为排列在手臂掌内前[章]挠侧外的第一条经脉(掌心向前、臂掌面属[来]阴),依次类推。
再说奇经八脉的督脉、任脉:“督”有汇总[自]、操纵之意,督脉是诸阳经脉之汇总、操纵[湖]人体之阳气的意思。“任”有指挥、收纳之[南]意,任脉主人体之阴气,是指人体阴气、收[长]纳与指挥。
奇经八脉其余的六脉都是从功能区别而命名[沙]的,而同脏腑不直接联属。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织干道,是纵行[中]的主干,且多在体内脏腑之间循行,所以十[医]二经脉又称为十二正经。而十二经别是由十[康]二正经中分出的支脉,也是纵行的。奇经八[复]脉虽亦是从十二正经中分出的较大支脉,但[理]它除纵行而外,也有横行的以及循行在人体[疗]正中线的部分。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培]血络等。它们循行于经脉之外,是经脉的横[训]斜分支,且多分布在人体浅表部位,是沟通[学]经而联系的桥梁,与经脉有密不可分的整体[习]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内与脏腑联系,外络于肢节皮毛,所以脏腑、经络、体表组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一一经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