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头--《*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 Biē Tóu
【别名】鳖首(《中药志》)
【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头。加工鳖甲[文]时,割下鳖头,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鳖头,略呈长圆柱形,吻端[章]尖,颈部向上弯曲,约成90度角。外表呈[来]灰棕色,略有皱褶。质坚硬,气腥臭。
【功能主治】
治久痢脱肛,产后子宫下垂,阴疮。
①《唐本草》:"烧为灰,主小儿诸疾,又主产后阴脱下坠。[自]"
②《日华子本草》:"烧灰疗脱肛。"
【附方】
①治小儿积冷久下瘥后,脱肛不瘥,腹中冷[湖],肛中疼痛不得入者:鳖头二枚(炙令焦)[南],小猬皮一枚(炙令焦),磁石四两,桂心[长]三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至[沙]五岁,服五丸至十九,日三,儿大以意加之[中]。(《千金方》鳖头丸)
②治小儿劳瘦,或时寒热:鳖头一枚。烧为[医]灰,细研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康]《圣惠方》)
③洽产后阴下脱:鳖头五枚。烧末,以井华[复]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④治脱肛历年不愈:死鳖头一枚。烧令烟缩[理],治作屑,以敷肛门上,进,以手按之。([疗]《千金方》)
⑤治男子阴头痈不能治者,及妇人阴疮脱肛[培]:鳖甲头烧灰,以鸡子白和敷之。(《普济[训]方》)
【摘录】《*辞典》
鳖头--《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 Biē Tóu
【英文名】 Turtle head, fresh-water turtle head
【别名】鳖首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或山瑞鳖的头[学]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onyx[习] sinensis (Wiegmann) 2.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
采收和储藏:加工鳖甲时,割下鳖头,洗净[网]晒干。
【原形态】
1.中华鳖,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成体[文]全长约30-40cm。头尖,吻长,形成[章]吻突呈短管状;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来]缘覆有角质硬鞘,无齿,眼小;瞳孔圆表,[自]鼓膜不明显,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颈[湖]基部无颗粒状疣,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南]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边缘具[长]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谷称裙边。背面皮[沙]肤有突起小疣,成纵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中]起,椎板8对,肋板8对,无臀板,边缘无[医]缘板相连。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肋骨[康]和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四肢[复]较扁平,前肢5指;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理]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后肢[疗]趾爪生长情况亦同,指、趾间具蹼而发达。[培]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末端露出于裙边;雌[训]性尾粗短,不露出裙边。泄殖肛孔纵裂。头[学]颈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黄色,下颌至喉部[习]有黄色斑纹,两眼前后有黑纹,眼后头顶部[网]有10余个黑点。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文]具黑斑,腹部肉黄色,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章]斑纹,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前[来]肢上面橄榄绿色;下面淡黄色,后肢上面色[自]较浅。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余皆为淡黄色[湖]。
2.山瑞鳖,体近圆形,当体重9kg时,[南]长、宽达36cm×21cm,体重大者可[长]达20kg。体背隆起,皮肤粗糙,体背、[沙]边缘、颈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中]肉质喜钉状突起;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医]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四肢粗壮,侧扁。[康]尾短,略呈扁圆锥形,基部宽,末端尖。体[复]灰黑色、墨绿色、紫黑色或黑青莲色。头、[理]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腹面乌黑色带紫,具[疗]深色斑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湖泊、河流、池塘及[培]水库等水域。
2.生活在山区的河流、溪、潭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训]等地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学]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锥形,吻端[习]尖,颈部向上弯曲,长约6cm,外表灰褐[网]色,略有缩褶。质坚硬,不易折断。气腥。[文]
【性味】味甘;咸;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