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中国药典》
【拼音名】 Bái Xiān Pí
【英文名】 CORTEX DICTAMNI
【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文]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章]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来]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自]
【性状】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湖]直径1~2cm,厚0。2~0。5cm。[南]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长]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沙]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中]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医]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康]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复] 100μ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理],射线宽 1~3 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疗]草酸钙簇晶,直径 5~30μm。
(2) 取本品1g,粉碎,加氯仿20ml,超声[培]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训]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学]鲜皮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习]。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网]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文]酸乙酯(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章]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来]品色谱中,在和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自],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湖]干燥。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南]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长]黄疸尿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沙]。
【摘录】《中国药典》
白鲜皮--《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 Bái Xiān Pí
【别名】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北方于[中]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医],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康]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原形态】
白鲜(《本经》),又名:白藓(《本草经[复]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理]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本草[疗]图经》),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异的刺激味。根木质[培]化,数条丛生,外皮淡黄白色。茎直立,高[训]50~65厘米。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叶[学]柄;叶轴有狭翼,小叶通常9~11片,无[习]柄,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5~9厘[网]米,宽2~4厘米,先端锐尖,边缘具细锯[文]齿,表面密布腺点,叶两面沿脉有柔毛,尤[章]以背面较多,至果期脱落,近光滑。总状花[来]序;花轴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自]花梗基部有线状苞片1枚;花淡红色而有紫[湖]红色线条;萼片5,长约花瓣的1/5;花[南]瓣5,倒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细呈柄状[长];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沙]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中]~3枚,黑色,近圆形。花期4~5月。果[医]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及丛林中。分布东北[康]、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复]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主[理]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疗]地。
【性状】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简状,[培]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训]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学]时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习]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网]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下,可见闪[文]烁的白色细小结晶物。气膻,味微苦。以卷[章]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佳。
【化学成份】
根含白鲜碱、白鲜内酯、谷甾醇、黄柏酮酸[来]、胡芦巴碱、胆碱、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自]、茵芋碱、γ-崖椒碱、白鲜明碱。
地上部分含有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