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àn Biān Lián
【英文名】 HERBA LOBELIAE CHINENSIS
【别名】细米草、急解索、半边花、蛇脷草[文][广东]、长虫草[河南]
【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章]lia chinensis Lour. 的干燥全草。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洗净,[来]晒干。
【性状】本品常缠结成团。根茎直径1~2[自]mm,表面淡棕黄色,平滑或有细纵纹。根[湖]细小,黄色,侧生纤细须根。茎细长,有分[南]枝,灰绿色,节明显,有的可见附生的细根[长]。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绿褐色,展[沙]平后叶片呈狭披针形,长1~2.5cm,[中]宽0.2~0.5cm,边缘具疏而浅的齿[医]。花梗细长,花小,单生于叶腋,花冠基部[康]筒状,上部5裂,偏向一边,浅紫红色,花[复]冠筒内有白色茸毛。气微特异,味微甘而辛[理]。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辛,平。
【归经】归心、小肠、肺经。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用于大[疗]腹水肿,面足浮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培]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半边莲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 Bàn Biān Lián
【别名】急解索(《纲目》),蛇利草(《[训]岭南采药录》),细米草(《中国药植志》[学]),蛇舌草(《福建民间草药》),鱼尾花[习](《江西中药》),半边菊、半边旗(《广[网]西中药志》),奶儿草、半边花(《浙江民[文]间草药》),箭豆草(《四川中药志》),[章]顺风旗、单片芽(《岭南草药志》),小莲[来]花草、绵蜂草、吹血草,腹水草、疳积草、[自]白腊滑草、金菊草(《湖南药物志》),金[湖]鸡舌(《闽东本草》),片花莲、偏莲、瓜[南]仁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蛇啄草([长]《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沙]多于夏季采收,带根拔起,洗净,晒干或阴[中]干。
【原形态】多年生蔓性草本,高达20厘米[医]。茎细长,折断时有粘性乳汁渗出,直立或[康]匍匐,绿色,无毛,多节,节上有互生的叶[复]或枝;匍匐茎节上附生细小不定根,根细长[理],圆柱形,有的旁出须根。叶绿色,无柄;[疗]多数呈披针形,少数长卵圆形,长约1~2[培]厘米,平滑无毛,叶缘具疏锯齿。花单生于[训]叶腋,有细长的花柄;花萼绿色,长6~1[学]0毫米,上部5裂,裂片线形,下部呈圆筒[习]状;花冠浅紫色,长约8~10毫米,下部[网]筒状,一侧开裂,上部5裂,裂片倒披针形[文],偏向一方,花冠喉部裂片连接处有绿色的[章]小凸起物,花冠筒内壁密生毛茸;雄蕊5,[来]聚药,花丝下半部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自],花柱细杜形,柱头2裂。蒴果,长4~6[湖]毫来,基部锐尖。种子细小,椭圆形,微扁[南]。花期5~8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稻田岸畔,沟边或卑湿[长]的荒地。分布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湖[沙]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中]等地。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此外,广东[医]、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多皱缩成团。根细[康]长,圆柱形,带肉质,表面淡棕黄色,光滑[复]或有细纵纹,生有须根。茎细长多节,灰绿[理]色,靠近根茎部呈淡紫色,有皱缩的纵向纹[疗]理,节上有时残留不定根。叶互生,狭长,[培]表面光滑无毛,多皱缩或脱落。花基部筒状[训],花瓣5片。臭微,有刺激性,味初微甘,[学]后稍辛辣。以干燥、叶绿、根黄、无泥杂者[习]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皂甙[网]、氨基酸。生物碱中主要为山梗菜碱、山梗[文]菜酮碱、山梗菜醇碱、异山梗菜酮碱等。根[章]茎含半边莲果聚糖,为一种果聚糖。
【性味】
甘,平。
①《纲目》:"辛,平,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③《本草求原》:"甘淡,平。"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臌胀,泄泻,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疾,跌打扭伤肿痛。用于大腹水肿、面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