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师从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王居易教授学习经络医学,现将跟师之心得略作梳理,以飧同道。
经络存在于缝隙中
《灵枢·脉度》中有:“经脉为里,支而横[文]者为络。”明确了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章]道。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在20世纪60[来]~80年代曾掀起过一股热潮,但均以失败[自]告终。原因是并没有找到所谓“看的见,摸[湖]得着,实实在在”的经络物质。此后,对经[南]络实质研究的热情似乎也降至了低谷。但什[长]么是经络,经络具体的结构,存在的部位,[沙]却一直困惑着学界。
笔者通过跟随王居易学习,临床以及查阅相[中]关资料,发现他的经络医学理论渐渐解开了[医]心头的疑惑。要想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应从[康]解剖入手。
王居易认为,中医在不同时代都积累了宝贵[复]的解剖知识,使我们对经络概念的建立有了[理]一个良好基础。虽然古代中医人体解剖和西[疗]医解剖大体相近,但归根结底还有差别,就[培]在于中医的解剖是由表及里,西医解剖先里[训]后表,这跟我们的解剖学建立过程有是关系[学]的。
中医的解剖学是由体表开始,主要源于当时[习]古代的一些刑罚,从体表开始解剖,这样就[网]提供了体表的一些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肌[文]肉缝隙,血管的缝隙,也包括体腔里边的脏[章]腑和器官间隙,这与当时中医所建立的关于[来]人体总的概念相吻合。
同时,从纵向立体结构上讲,中医有“皮、[自]脉、肉、筋、骨”这样一种有形的组织结构[湖],那么在皮脉肉筋骨之外的那些缝隙,就是[南]经络存在的部位。
可以说经络就是一条路,它是中空的,但同[长]时却具有立体结构,它的外壁有可能是其他[沙]组织、脏腑器官或结构构成;亦或像是一条[中]道路,虽然从立体的空间上看不见摸不到却[医]真实存在,并充当着重要的联系脏腑,沟通[康]内外以及运行气血之效。
王居易常说:“经络就是存在于人体组织缝[复]隙之中的物质。因此,经络上的穴位也必然[理]存在于其缝隙之内。”这种理论与课本所提[疗]完全不同。
经络是条线吗?不是,是灌渗系统,是个流[培]域。经络在管道之中有很多闸口、闸门,体[训]内各种物质在经络流动过程中进行沉析、净[学]化或排出。如气血里有很多营养物、代谢物[习],在不同阶段把营养物吸收进去,把代谢物[网]排泄出来,在循环中完成清理、净化。
只有明确这点,才知道了经络是这么回事。[文]王居易用两句话概况了经络和脏腑器官及组[章]织之间的关系:五脏育精而主命,经络灌渗[来]而主生。
取穴须循按,治疗辨虚实
经络存在于缝隙中,那么其上之腧穴也必然[自]是存在于缝隙之中。对此,笔者也深有体会[湖]。
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足三里穴。按照教科书[南]取法,应该正好是在胫前肌隆起之高处,“[长]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沙]”。但如何取穴,却很少有人能正确为之。[中]按照王居易之法,循胫骨前缘之胫骨粗隆处[医],向外滑动,越过胫前肌则可感觉出一凹陷[康],此乃足三里之处矣。笔者按此法取穴,疗[复]效可靠。
兰某,女,因“胃脘部胀满不适1年,加重[理]3天”以“胃胀”入院。初按教科书上定位[疗]取双侧足三里为主穴,施行补法,患者自感[培]局部胀感,并未出现经络感传。连续治疗3[训]日,患者诉收效甚微。后使用王居易经络诊[学]察法,发现足阳明经异常,并按照先循胫骨[习]前缘至胫骨粗隆,向外滑动越过胫前肌之法[网],可感觉出此处有一明显凹陷,按之患者诉[文]酸胀无比。双侧均以此法取之,入针后,患[章]者及笔者手下均感滞涩之感。
按照王居易补泻理论,并不是医者主观地在[来]穴位上进行补泻之法,而应客观地根据此时[自]针刺穴位虚实状态决定。患者足三里不虚不[湖]实,理应“以经取之”,遂行平补平泻之法[南],患者诉针感徐徐传至足之外踝斜上。连续[长]三次治疗后,胃胀之症大减。
通过此病例,使笔者认识到足三里真正的位[沙]置;同时,穴位的补泻,除了依据穴位本身[中]穴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患者刻下穴位的[医]虚实状态来决定,不能还未诊察就先入为主[康]认定补泻之法,这样的作法是不客观,不科[复]学的。
在临床上,经络的异常会有种种不同表现,[理]如不同经络出现的结节、脆络、结络等异常[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能是过往[培]疾病在经络上所留下的印记,也可能提示着[训]经络现在或者将来要出现之异常。对此笔者[学]也是深有体会。
前一段因工作较忙,睡眠不足,王居易老师[习]发现笔者心经神门至阴郗段可及大量结节,[网]遂问最近睡眠是否较差。面对笔者的惊异,[文]又言“待睡眠时间有所保障,此处异常或会[章]好转”。
果然,在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后,心经之结节[来]消失大半。看来经络是不断变化的,经络诊[自]察更是对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重要的[湖]指导作用。
临床中没有“特效穴”
随师侍诊,笔者发现很多穴位治疗疾病立竿[南]见影。但王居易却经常告诫说不要迷信中医[长]所谓“特效穴、验方”等。中国针灸近10[沙]0多年来,知道的特效穴、绝招已经不少了[中],然而针灸学术体系自身却没有大的突破。[医]特别是与其他学科比发展缓慢。这说明在学[康]术上存在致命弱点,会把针灸看成经验医学[复],使针灸治疗病种越来越少,治疗方法越来[理]越杂。
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按照经络自身的规律[疗]、主流来发展针灸。现在很多是夸大了一种[培]特殊疗法的疗效,把一种局限的技艺变成了[训]规律。这对针灸的发展无益,比如不是所有[学]感冒都是合谷、曲池就能治疗的。
王居易常用后顶穴治疗腰痛等症已经炉火纯[习]青。然而一个真实的案例告诉笔者,后顶穴[网]并不是腰痛的特效穴。
患者,女,50岁。曾于一年前因“腰痛”[文]求医。当时,察经后发现后顶处有压痛,于[章]是针刺后顶穴,患者随即自觉腰痛明显好转[来]。治疗数次后腰痛基本痊愈。
前几天该患者又以“腰痛”来诊。王居易未[自]行诊察,复取后顶穴,连续3次不效。遂询[湖]问患者此次腰痛前后缘由,患者诉腰痛发作[南]前曾于广西北海市居住2~3个月。
王居易析,患者为北方人,不适南方潮湿之[长]境,寒湿侵淫经脉,岂可用后顶调整局部气[沙]血,活血化瘀?此乃后顶不效之故。再次行[中]经络诊察,见足太阳经异常,取之次髎、大[医]肠俞等穴,并行温经祛寒之法,2诊后,患[康]者自觉腰痛大减。此例说明,实际上并没有[复]所谓的“特效穴”,只有认真做经络诊察,[理]才是真正经络针灸之要义。
个人简介:王居易,男,1937年生,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曾任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主任、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中国针灸》杂志主编。现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