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文章:摘自“浮生六梦”发自上医网,【我看过的中医书】文章整理 来源:上医网
会观察他们,有时会说一下药加工炮制的方法与辩药好坏的经验。在干粗活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中药与基本的炮制方法。有时病人多了,也帮抓中药。有时还要到野外挖草药。对药的地道与否及不同季节的采挖,及药质量皆有了解,对药的加工炮制也学会了一些,也学会对药的存储。在他们几个学徒中,师傅要看他们是否老实听话,能否吃苦,聪明与否。平时师傅少与他们说话,对他们每人的能力早有观察与了解。三年后师傅拿来《伤寒论》《金匮》《黄帝内经》书给他们看。
点击电话咨询申申老师吧~~
开始没讲解,只是每天按要求背诵书中的一些内容。师傅看他们的悟性,再按排他们做什么,一般情况师傅给病人看病。他们只能在一边听,帮拿药,晚上看白天抄下来师傅给病人看病的医案。有时间师傅会给他们讲解一下书中内容,及辩病看病的一些方法。讲些药理汤头与脉理。如是跟师七年。师傅看其中较好的可出师,出师后,若要行医要到外乡,离师50里外的地方。有的还要留下再学几年。他是出师后从江西到福建来的。故事过去了很久我只能大体记住一些。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中医学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这方法对现代学习中医是否可有参考之处呢?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真的中医没有进步,中医人数很多,中医人才很少,中医在隐失,民间有用的传统医学在消失。中医的传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不同。其有独特的方式承传,有很多实用方法,是要从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的,要你在长时间的历练,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医药人的接触与学习。目前中医学院很多。培养学生的方法及近现代医学,对真正中医有用人材的培养没有做好。157345454